首页    丨    外眼看两会    丨    带着问题上两会    丨    直播两会    丨    代表委员之声    丨    专家评两会

擦亮“中华文明金名片”守护流淌千年大运河

2019-03-08 14:58:48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 王瑞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大运河2_副本_副本

北京通州区政协委员陈喜波。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力):周末的早晨天刚亮,陈喜波就起床了。他背上包,里面放着一些面包和水,骑上那辆陪伴他多年的老式自行车出发了。按照计划,今天他要去看看运河最北端的石坝码头。

  陈喜波是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委员,也是一名大学教师,运河文化一直是他的研究方向。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利用一天的时间到运河边上去转转,看看那些文物古迹。他说:“没事我就去运河边上转,去古城考察。政协委员的职责就是做好调查,我个人比较关注咱们北京市的运河文化发展。运河是通州的品牌,也是北京的品牌,所以它建设好了之后不光是通州的荣耀,北京的荣耀,我个人也会有荣誉感。”

  陈老师所说的运河,正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它流经8个省(直辖市),绵延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大运河北京流域长达70余公里,其中,通州区段42公里,约占北京段总长度的三分之二。通州作为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水路都会、皇家码头,与漕运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调研中,陈老师发现,漕运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载体石坝码头遗址,被一些未完工的建筑侵占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马上向通州区政协提交了《关于保护通州古城北部运河文化遗产密集区的提案》。

  陈喜波说:“正好赶上2010年通州搞新城建设,拆旧建新,这就涉及到哪些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这个问题。”根据通州区政协的工作流程,陈老师的提案很快转到相关部门,并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得到落实。石坝码头周围的违规建筑被列入政府拆除计划,遗址得到了保护。他说:“从运河保护重视程度来讲,现在的力度是特别大的。石坝现在又恢复起来了。石坝南边那块盖的房现在给拆了,要为历史文化让步,不能侵占历史。”

  北京通州区段的文化遗产只是大运河沿线众多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运河沿线文化内涵深厚,文化遗产种类丰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报告《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上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批示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目前大运河共有27段河道与58处遗产点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分布于2个直辖市、6个省和25个地级市。自申遗成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各类大运河规划、规范、法规,内容涉及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河道管理、交通运输等。各地在对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方面也加大了投资,数据显示,仅江苏淮安一地,对运河文化带建设先后累计投入就达20多亿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大运河1_副本_副本

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

  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金名片,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文化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而且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持续推动力。他说:“大运河是流通的、联动的、合作的。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像长城、大运河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别能够展现中国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动力体现。”

  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贺云翱看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意义重大。他说:“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要求,通过建设保护来挖掘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是将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是习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要求。还有一个是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发挥,把它建成生态文明的示范带。”

  触摸岁月沧桑,倾听历史回声,当我们将全部文化遗产有序串联起来时,就会惊喜地发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清晰而立体的脉络,就能帮助我们更加自信地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一国的文化遗产正是其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为后人的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千年大运河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把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