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摄影:李晋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晋):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备受赞誉,嫦娥探月、体细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等重大原创成果涌现。全国人大代表中的多位中国各领域顶尖科学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国特色的科研支持是近年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主要原因;未来中国还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走好中国特色创新之路,确保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嫦娥四号探访月球背面、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2018年,中国“硬核”科技成就遍地开花,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进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一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已经逐步实现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白春礼说:“2018年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地涌现,我们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方面所取得的一些很重要的成果,包括铁基超导,包括我们的科学卫星等,带动了我们国家在有些领域能够走到国际并行,个别的可能还在领跑这样一个阶段。”
2016年8月,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量子通信上所处的引领地位。这项卫星工程的常务副总设计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表示,“墨子号”的成功“十年磨一剑”,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科研支持为最终取得重大科学成果创造了环境。王建宇说:“科学创新的思想是灵魂,改革开放使得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和科学创新的灵魂产生具备了条件。我们科学的环境里和国际没有封闭。第二条,我觉得中国这几年在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实际上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墨子号从2007年一直到2018年发射,有成果出来,我们当时就是花了十年,要给科学家一个比较稳定和理解的环境,第二要有比较稳定的国家支持。”
为了推动重大科技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取得突破,中国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十六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7年实现首飞的国产“大飞机”C919就是其中之一。全国人大代表、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认为,“大飞机”项目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一个典型的代表,引领着中国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实现从产品到产业的发展。其中,“开放”是大飞机取得系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吴光辉说:“我们通过发展大飞机,能够使得我们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往前发展,我们的(创新发展)大门始终是打开的,发展也好,产业也好,我们是尽量融入到世界的产业链中去,包括供应商的选择,我们有大量国外的供应商跟国外的合作伙伴,都欢迎大家都来一起来参与我们的项目,所以这也是我们能够取得首飞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国“大飞机梦”正不断趋近实现,在军用航空器研发领域,中国同样惊喜不断。从第一型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到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歼-20,中国取得了军用航空器研发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全国人大代表、歼-20、歼-10系列改进型以及枭龙战机的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认为:“在军用航空领域,我们是没有任何借助的,实际上是逼得你必须得走自己的路。这条路不仅是科技的路,也是战略选择的路。未来面向新的目标持续地往下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必须的,而且是无止境的。必须坚持,然后持续挖掘创新,最后希望能够带来对军民两用的引领作用。”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高精尖技术的进步,在“硬核科技”取得进展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院士认为,“其实我们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经过这3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非常雄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也很大的受益的,包括他们的管理、研发能力。我们觉得在未来还有更大一步的跨越,就是从过去的所谓的一般水平的这样的一个对撞机,到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对撞机,那时需要的所谓的硬科技,就更高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年,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任务的实施都到了决胜节点。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两会期间曾表示,中国加强基础研究是坚定不移的,今后会更加加大投入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也强调,备受关注的“硬核科技”的突破其实就像金字塔的塔尖,而绝大部分的创新成果还并不为人熟知。高红卫说:“(中国科技发展)现在正是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创新比以前难度要加大。而基础研究具有先导性,前瞻性,战略性,如果一个国家基础研究不行,将来的后劲是不足的。我们现在成立了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应用物理研究中心、应用化学研究中心,还有新材料新工艺研究中心,就是为了长远发展。你将来攻到无人地带之后,如果没有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你就没有方向,没有路了。”

全国人大代表、歼-20、歼-10系列改进型以及枭龙战机的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摄影:李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院士。 摄影:李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摄影:李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摄影: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