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查理·帕夫利切克(Karel Pavlíček),捷克24小时资讯网(ac24.cz)资深评论员
编译:齐大壮
中欧班列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示范项目之一,从中国延伸到欧洲深处的物流枢纽,贯穿欧亚大陆,被称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钢铁驼队”。首列货运列车于2011年3月19日从中国重庆启程,驶向德国杜伊斯堡,此后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项目之一,带动了整个欧亚大陆的供应链和市场环境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欧班列一直在快速增长并不断完善。如今它从中国60多个城市通向欧洲20多个国家,彻底重新构建了中欧企业间的关系,将市场环境转变为新的形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球经济活动放缓并进入萧条期,中欧班列却逆势增长,全年开行12400列,同比增加了50%,比2016年增加了7倍。而2011年刚开通这条线路之时,全年开行量不足20列。方便、稳定、快捷的铁路运输促使市场资源重新配置,在整个亚洲和欧洲之间,多达6%的物流量采用了中欧班列。
最初,这种欧亚交通的解决方案不仅有意识形态上的反对者,也有出于经济层面考虑的反对者,但如今只剩下前者。经济学家们曾质疑如此长距离的铁路运输没有前途,因为海运更便宜,空运更快捷。但事实上,它比海运快得多,同时比空运经济得多。从重庆开往西班牙的货运列车,要比海运提前50天到达终点。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许多海运客户开始转向铁路运输,因为其优势是惊人的,当时中欧班列承运了27000吨医疗设备,包括口罩和防护服,急需的抗疫物资以船舶无法提供的速度运往欧洲各国。
经济高效的中欧班列改变了亚洲和欧洲企业之间合作的特点和货物的种类。以前中国人想品尝美味的欧洲蛋挞可能没有现实意义,因为海运时间过长,空运价格太高。得益于中欧班列,欧洲美食在中国消费者中的流行时代即将到来。大量的铁路冷链运输集装箱装满了欧洲各地的美味食品,正运往河南郑州、湖北武汉和重庆。当然,其他商品亦是如此。
以目前的市场准入标准,比如中欧贸易协定的标准,不存在商标侵权、标签、产地等风险,让正品有保障,即便是小熟食店生产的商品也不用担心能否进入中国市场。由于中欧班列的开通,对此类商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围绕中欧班列项目,中国工商银行为沿线国家推出了区块链技术金融平台。区块链与大数据融合技术取代了多式联运单据,沿途所有货物的清关和交接都可以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简单、安全的方式进行。
许多跨国企业将中欧班列视为商机中的金矿,德国快递巨头DHL等众多承运商已深度参与其中。日本通运公司(Nippon Express)也已经与中欧班列对接,计划拓展自日本经中国延伸至欧洲各重要城市的铁路运输服务。
中欧班列十年来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稳定中欧乃至整个世界产业链及供应链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条交通纽带使太平洋沿岸到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
市场的巨大需求推动了中欧班列的高速发展,使沿线国家受益匪浅。未来十年,欧亚经济互联互通的趋势不可逆转,中欧班列必将在欧亚经济的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