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1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监测内容涵盖公共教育、公共就业、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生态环境、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养老服务、政务服务等12个领域,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个城市。在12个监测领域中,合肥市在养老服务等11个领域得分居全国120个监测城市前十名。
这个成绩,并非易事!
合肥的“老有所养”是怎样“养”成的?近年来,合肥市强化制度顶层设计,优化服务有效供给,创新智慧养老模式,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高质量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现代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用心顶层设计政策保障科学有力
合肥是2017年全国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2019年首批全国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城市、2020年第四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2021年首批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养老领域),集多项全国性重大养老改革试点任务于一身。
如何更好地推动改革试点?
合肥从政策、规划、标准三方面着手。
政策方面,在《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统领下,合肥基本构建了由1部地方法规、5个政府文件、若干部门文件组成的“1+5+X”政策体系。其中,合肥自201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通过市场化机制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和特困供养对象护理保障制度,并在确保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入住特困供养机构集中养护机制。
规划方面,合肥科学编制合肥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积极将规划内容同步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引导养老服务市场发展。
标准方面,合肥以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建设为依托,大力开展养老服务领域标准研制工作。合肥民政系统作为第一起草人发布省级地方标准13个,全市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3个,两项均居全省首位。
用力强化供给 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每天中午11点一到,家住蜀山区科企社区馨怡家园小区的徐奶奶就会准时出发,和老伴一起前往小区内的社区食堂。这个社区食堂的橱窗里,整齐摆放着20多种热气腾腾的菜品。“老年人吃得不多,自己烧太麻烦,有了社区食堂,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徐奶奶当天打了一荤一素一汤,一边享用美食一边忍不住为社区食堂点赞。
夯实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地位、增强社区养老的支撑性作用、强化机构养老的补充性作用,合肥通过在这三个层面全面发力,实现了养老服务供给充足,让不同情况的老年人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
在此基础上,合肥拿出真金白银,让居家养老更有保障。自2013年在全国率先全面采取市场化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至2021年年底,合肥累计提供服务2626万人次,支出金额6.8亿元。
此外,合肥还不遗余力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合肥在全省率先出台新建住宅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管理办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不仅如此,合肥还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助餐工程建设,制定“助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同时,合肥还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委托市属国企运营公办养老机构。据了解,占地80亩的医养结合型市智慧养老中心即将建成。
用情聚焦重点 促进服务精准高效
家住合肥高新区兴园社区的陈奶奶今年65岁。平日里,陈奶奶与老伴两个人一起生活,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近日,社区安排专业人员对陈奶奶家中的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他们在卫生间地面铺设了防滑地垫,配套了助浴椅、四脚手杖、助行椅、血压仪,还在马桶旁边安装了助力扶手,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说句心里话,适老化改造改到我们老人的心坎里了。以前生活多有不便,有了这些改造后的辅助设施,洗澡、起夜、行走,方便多了,不用害怕一不留神就摔倒了。”陈奶奶高兴地说。
近年来,合肥从老年人实际需要出发,聚焦群众需求中的重点、痛点,精准发力,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
为扩大特殊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合肥于2021年面向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扩面新增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对象8238人。同时,还制定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21年~2023年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完成2813户改造任务。
此外,合肥还推进嵌入式社区综合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全市已打造20余家各具特色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15个社区试点建设养老合作社。
为促进养老服务产业提质增效,合肥已创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示范企业6家、示范街道10个、示范基地2个,省级智慧养老示范项目19个。合肥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典型案例数量高达全国同领域50%。不仅如此,我市推动30余家智慧养老服务企业机构,与家政、餐饮、旅游、文体、康养等行业互通互联、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集聚,智慧养老品牌初显。(合肥日报 赵姝姝 本报记者 朱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