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人们的基本安全,促进了沟通交往和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的安徽基础设施建设史也是一部经济社会发展史。从“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建成,到跨流域调水的引江济淮工程开工建设,一条条铁路、高速公路拉近了时空距离,让天堑变坦途,江淮大地“换了人间”……经济飞速发展的繁荣之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跃然眼前。
大别山水库群
保一方安澜
自从黄河改道南流侵夺了淮河入海的通道,淮河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据历史文献统计,16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佛子岭水库成为根治淮河的第一步。1951年10月10日,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次年1月开始动工;1954年11月,佛子岭水库竣工,新中国的建设者们用2年10个月创造了奇迹。
如今的佛子岭水库群还包括了上游的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三座水库均以防洪、灌溉为主,成为结合发电、城市供水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变水患为水利,保一方安澜。一项项治淮水利工程,构筑了防洪战汛的“铜墙铁壁”,经受住了历次灾害的考验。
2020年,淮河出现2007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发生了流域性较大洪水。佛子岭水库等治淮工程在应对洪水过程中再次发挥了巨大作用。响洪甸、鲇鱼山、梅山、佛子岭等上游水库最大拦蓄洪量约21亿立方米。
“水库拦洪效果好,堤防挡水稳得住,行蓄洪区运用及时安全有效,中游水下得快。”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的佛子岭水库,不仅保了一方平安,也是周边群众幸福生活的源泉。水库周边的优美生态,让这里成为景区,旅游业加快发展,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一号工程”
圆千年江淮调水梦
虽然安徽坐拥长江、淮河等丰富水系,但受地形和气候影响,使得淮河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频发的水旱灾害一直肆虐着江淮大地。唯有建设跨流域、跨地区的调水工程,才能满足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平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和安徽省有关部门就开始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在1957年开始的淮北河网化尝试中,提出多种方案。但在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年代,如此浩大的工程一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论证和研究,引江济淮工程终于扬帆起航。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引江济淮项目建议书。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引江济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当月29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引江济淮工程,是继三峡、南水北调之后的标志性重大工程,也是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号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工程将建八大枢纽,配合现有河道疏浚扩挖、铺设管道等方式,再加上梯级泵站,逐步提升抬引江水,一路输送到皖北直至河南。
“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条经济带”。目前,引江济淮重点枢纽工程及130座桥梁工程在加快推进,将于今年实现试通水通航的建设目标,预计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五纵十横”
公路高速网加快形成
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公路通车里程短、公路等级低,高速公路还是一片空白。
1991年,安徽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龙塘至周庄段建成通车,安徽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这条高速公路成为全国第三条高速公路。
从“九五”至“十五”时期,安徽高速公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2003年12月18日,随着合徐高速北段建成通车,安徽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了100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达到1090公里,实现了通车里程和在建里程“双超千公里”的突破性进展。
“十三五”期间,我省累计开工高速公路37条,约2228公里,其中新建成12条631公里,完成4条高速公路改扩建约201公里,“五纵九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加速形成,合肥对外辐射线——合宁、合安、合芜等高速公路实现八车道通车,到202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9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网覆盖93%县(区)的主城区、83%的规划5万以上人口乡镇、69%的全国重点镇。
2021年,我省大力实施“县县通高速”攻坚行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大关,实现县县通高速,安徽高速公路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轨道上的安徽”
织就最密高铁网
2008年4月18日,合宁客运专线投入运营,安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10多年来,安徽铁路掀起大规模建设和发展的高潮,合武、合蚌、合福、商合杭、郑合、合安、杭黄等高速铁路相继开通,京沪、京福南北大通道,沿江、陆桥东西大通道和华东二通道等大动脉贯通,安徽在全国高铁网中的枢纽地位得到确立。
2019年,随着商合杭高铁合肥以北段通车运营,阜阳、亳州迈入“高铁时代”,全省16个省辖市实现高铁通达,安徽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省份,全面迈入高铁时代。
“十四五”期间,“轨道上的安徽”建设将持续拓展广度和深度。预计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800公里,其中快速客运铁路约1600公里。
到2025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7100公里以上,铁路网覆盖90%以上县,其中高速铁路网覆盖80%以上县,形成省内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至长三角城市2小时通达、至中部地区城市3小时通达、至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及部分西部城市4小时通达的“1234”高铁出行圈。(安徽日报 记者 王弘毅 范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