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琳、马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直被视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海内外发行量不断刷新纪录。在中国与世界的生动互动中,这部著作的海外多语种翻译者、编辑发挥着重要作用。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他们让世界读懂中国”,听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翻译、编辑工作的外国专家学者,讲述他们在语言转换间、在字斟句酌中,真切触摸到的中国发展脉搏,深刻理解到的中国领导人所思所倡,以及中国选择的道路、中国发展的方向带给他们的感动与深思。
施若杰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为学生授课
施若杰和妻子在天安门广场前合影
就职于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葡萄牙语专家、来自巴西的施若杰,曾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前三卷葡萄牙文版的翻译、审校工作。近日,施若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接下来,我们就跟随记者李琳、马洁,一起走近施若杰与这部著作的故事。
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葡文版已面向海外读者出版发行了三卷。在施若杰眼中,这部著作多语种版本面向世界发行,为世人更好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当代中国的主要成就打开了一扇窗。
施若杰说:“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也愈发关注中国的发展,并试图了解推动其迅速发展背后的理念基础和机制。中国除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伟大和古老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开创了克服困难的创新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习近平主席的著作都十分鼓舞人心。”
通读著作并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施若杰对于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印象尤为深刻。
施若杰说:“虽然’梦想’这个词是主观的,但在习近平主席的思想中,这个词却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首先,他将‘梦想’分为两个阶段,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两个一百年’来实现。其次,即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个梦想的第一阶段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也已顺利实现。毫无疑问,消除绝对贫困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项伟大壮举,使中华民族能够走得更远,也为实现第二阶段的梦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施若杰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内涵丰富,不仅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南,也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治理贡献着力量。“特别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方面,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令我印象深刻。这表明,中国方案也在为构建国际新秩序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施若杰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方翻译团队的专家合影
来中国工作、生活已有15年之久的施若杰,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颇有研究,并十分欣赏。他认为,这些传统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也为当下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带来启迪。他注意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部著作中,习近平主席就曾多次引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习近平主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经典语录,不仅是为了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展示其深度和对当今的启示。例如,在第二卷题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章节中,他引用了儒家经典之一《礼记·大学》中的语录‘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以此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坚持道德操守、为全社会树立榜样的重要性。”
回忆起翻译著作时的点滴时光,施若杰难忘为了忠实于原文原意和中国同事一起“字斟句酌”的情景。他尝试将自己定位为读者,思考转换后的文字是否还“原汁原味”。
施若杰说:“我总是问自己,我是否理解所说的内容,是否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我也非常关注概念问题。例如,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翻译时,‘复兴’一词是理解习近平主席更深层次思想的关键概念。在葡萄牙语中,我们可以选择两个词来表达这个概念。在与负责翻译团队的同事进行多次探讨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其中的一个词在葡萄牙语中最能表达上述概念,因为就著作而言,‘复兴’始终与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也更符合习近平主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视。”
尽管施若杰只在电视上见过习近平主席,但因为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部著作,他与这位大国领袖“结识”并被他深深打动。“习近平主席了解当今时代发展,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还是中国的发展,他都十分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会评估内部和外部的总体情况,以便决策和提出必要的措施,从而使国家能够更加坚定地朝着更持久的目标前进。我还要强调的是,习近平主席还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理论阐述和实践能力都非常强的国家领导人。”
过去十年,施若杰见证着中国的巨大发展,他也期待着,未来的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更加行稳致远,为全球经济复苏和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