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仍未退却,但合肥的两句话——“来的都是客人”“返的都是家人”,依旧温暖着我们。
特殊时期,恪守“客人”和“家人”之道,体现的不仅是胆识和胸襟,更是自信和担当。
“担当”靠什么?靠“魄力”和“责任”,更靠“能力”和“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亲临合肥。10年,安徽巨变,合肥实力剧增。
2012—2021年合肥GDP总量变化表
10年,弹指一挥间,合肥的“个头”长了近两倍: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4168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14万亿元。
10年,如白驹过隙,合肥在全国城市的位次由第32位,跻身至第19位,每年跨上一个新台阶。
10年,合肥始终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奋力“新蝶变”,加速迈向“五大名城”。
锻造“第一生产力”
——从“创新高地”加速向“科创名城”蝶变
看点: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4.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78%增长到3.5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615户增长到4578户、增长6.4倍;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由88.22亿元增长到866.97亿元、增长8.8倍。
从合肥西二环向西拐入庐阳三十岗乡,一条崭新大道通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走进园区,“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扑面而来。入口处,雕刻于旗杆底座的“聚变合肥”四个大字,表明了这里“身份特殊”。在这片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的区域,合肥正加速建设大科学装置区、科学小镇、成果转化区等六大功能片区,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 供图 合肥市委宣传部
前不久,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第4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交付启用,标志国际磁约束聚变领域关键参数最高的综合性研究平台诞生。
锻造“第一生产力”,合肥一直在领跑。2017年,合肥迎来历史性机遇——继上海之后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着重建设国家实验室、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一批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锻造“第一生产力”,合肥始终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十年来,从“创新高地”到“创新之都”再到“科创名城”,在这条“没有出口的高速路”上,肩负国家重任的“科教基地”合肥一路驰骋,“风景”独好。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肥出台科技创新条例,成立市委科创委,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创新科技工作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建设国际人才城,建立全链条、闭环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速前沿科技“沿途下蛋”。
在深入系统的体制机制创新中,合肥已完成5项国家新一轮“全创改”揭榜任务,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目前打造形成以种子、天使、创业基金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丛林。今年以来,合肥已收集成果326项,孵化成立科技型企业67家。
锻造“第一生产力”,合肥始终抓牢“第一资源”的牛鼻子。十年来,“养人”的合肥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组合拳”面向全球引进“千里马”。目前,合肥全市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其中,已认定高层次人才8000余人,在肥服务院士138人。
“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目前,合肥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装置集聚度居全国前列。在“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中,合肥与大院大所大学共建协同创新平台32个,推动合肥在量子、核聚变等领域处于领跑地位。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科创名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肥市科技局负责同志展望道。
构筑“产业地标”
——从“工业强市”加速向“产业名城”蝶变
看点: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1%,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居全省第1位、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长三角主要城市第2位、GDP相近城市第1位。
2012—2021年合肥战新产业产值增速
6月30日上午7时许,比亚迪合肥基地第一辆整车在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下线。该基地一期达产便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1000亿元。
“合肥速度”是“拼”出来的。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聚集规模以上企业305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的完整产业链。2021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营收1029.5亿元,产量14.5万辆。
美丽巢湖北岸的安徽创新馆 供图 合肥市委宣传部
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再到产业名城,合肥一直“撸起袖子加油干”。面对工业基础 “先天不足”,“十二五”以来,合肥审时度势,迅速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在全员招商和招“大”引“强”中,合肥努力做好“结合”文章。近年来,随着“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深入实践,合肥的产业加速从“盆景”向“森林”转变。
为打破科技发展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篱笆”,十年来,合肥加速推进“科创+产业”和弦共振,全力打造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项目攻关体系,以“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以“产业裂变”带动“经济质变”。
“合肥将继续用心用情,全力做到精准服务、精细服务。 ”在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仪式上,合肥市主要负责人的承诺掷地有声。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合肥市成立经济工作专班,顶格调度项目进展。一期项目从谈判到签约仅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2天,从开工到整车下线仅用时10个月。
近年来,合肥以“金牌服务”频频刷新“合肥速度”。面对疫情影响,合肥市按照“保主体、增主体、强主体”要求,成立助企“保姆团”,全市16个市直部门分管负责人担任专班成员,推出“一企一策”,畅通市“12345”为企服务热线,对企业提出的诉求和问题分类交办、跟踪督办,为企业全力纾困解难。
环境优,“巨人”来。近年来,京东方3条高世代线、蔚来汽车总部、协鑫集成等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地,“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合肥城市产业地标。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 “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液晶面板出货面积约占全球10%;“中国声谷”实现入驻企业、营业收入“双千目标”;家用电器“四大件”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冰洗产量占全国1/4;光伏产业综合出货量突破50GW,装机规模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2012—2021年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产业兴,经济强。2021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长三角主要城市第2;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户,创8年来新高。今年1月至4月,合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中位次靠前。在长三角8个万亿城市中,合肥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均位列第一。
擦亮“最好名片”
——从“综合治理”加速向“巢湖名城”蝶变
看点:2021年,巢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西半湖水质由Ⅴ类改善到Ⅳ类。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目前的275种,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超300种。
踏入位于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只见芳草萋萋、湖泊如镜、水网交织,蓝天绿水之间,飞鸟翱翔,自由生活在这片宁静富饶的土地上。
“一年多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建设,同时启动三期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四期工程将于10月动工,整个工程计划于2023年底竣工。”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阚韬表示。
为擦亮“最好名片”,合肥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巢湖综合治理为总抓手,系统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坚持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
肥东县十八联圩湿地 供图 合肥市委宣传部
实践中,合肥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巢湖总湖长、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履行分管责任,流域各县市区承担属地责任,压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建立高位推进工作机制,每年召开巢湖综合治理大会,基本形成“三个一”调度机制。在全国率先创新推行“河湖长+排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的“五长联动”治理河湖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
洒下汗水,收获回报。2020年以来,巢湖水质保持IV类,河流国控断面水质100%考核达标,出湖入江水质常年保持II类。规划建设的环巢湖十大湿地,目前已建设9处,共恢复修复湿地面积6.2万亩。
一幅幅治理蓝图接连绘就,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8.6%,湿地保护率超过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在46%,林业产值达到200亿元……近日发布的《合肥市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方案》,必将增厚合肥“生态底色”。
最近,合肥作为安徽省唯一城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目前全国仅有15个城市跻身此列。“这里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八百里巢湖风光旖旎、碧波荡漾,引来游客无数赞叹。
激扬“城市活力”
——从“大湖名城”加速向“活力之城”蝶变
看点:目前,合肥中欧班列已开通100条路线,途经17个国家;实现与长三角41个城市“一网通办”;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云集近4万家企业。
6月24日,随着汽笛长鸣,一列满载汽车及零配件的合肥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驶出,将经阿拉山口口岸发运至欧洲。
2014年,首趟合肥中欧班列正式开行。八年来,合肥中欧班列建起了一条以合肥为基点的陆上丝绸之路。目前已累计开通100条路线,途经17个国家,开行站点81个。“活力”合肥,联通世界。
合肥中欧班列 供图 合肥市委宣传部
发展越开放,“活力”越迸发。十年来,合肥加速推进省际合作园区和G60科创园区建设,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高水平推进国家对外开放试点示范。
产城越融合,“活力”越澎湃。近些年,合肥加速做强以高新区、经开区为引擎,以新桥科创示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西部运河新城、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合庐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西部增长翼。做大以新站高新区、东部新中心为引擎,以下塘产业新城、肥东产业新区、合巢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东部发展翼。
“要奋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当好‘上进生’,争当‘优等生’!”随着城市活力的激增,近年来,合肥实现与长三角41个城市“一网通办”,120个事项异地通办、49个服务入驻移动端应用;实现长三角区域医保“一卡通”;推进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网通办”,实现个人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同时,“活力合肥”加速“漂洋过海”。走进联宝(合肥)电子科技公司,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出货量、出口国家和地区、今日订单等数据。“0.5秒就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累计向126个国家和地区出货超2亿台笔记本电脑。去年,联宝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一举成为安徽省首家百亿美元进出口企业。
联宝科技闪亮的成绩单,映射着合肥市日益增强的外贸主体活力。越来越多外贸龙头企业在合肥发展壮大,推动“合肥造”走出国门。数据显示,2021年,合肥市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324.8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8%。
合肥活力,自贸试验区见证。据介绍,自2020年9月揭牌设立至今,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在制度创新中寻找新活力,依靠新理念破解新难题,目前已复制推广20余项创新举措,云集近4万家企业。
去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合肥被定位为“6条主轴”“7条走廊”“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中的关键性节点城市。在国家大开放战略中,合肥的活力加速迸发。
“奋力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合肥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远景目标,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切好发展“蛋糕”
——从“温暖之城”加速向“幸福之城”蝶变
看点: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民生支出累计投入7491.9亿元。其中,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6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6.9%。
每到中午,位于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的爱和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食堂便会迎来一群“常客”。“你看,今天的午餐有红烧鸡、红烧瓠子、包心菜、肉丸蛋汤,种类丰富、味道也不错!”今年86岁的王继培老人连连点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5月25日,安徽省《暖民心行动方案》印发后,合肥市“闻令而动”,迅速制定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保障机制,全面承接、全部落实省定各项任务。
牢记嘱托,践行为民初心。近年来,合肥围绕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安徽省定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合肥从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做起,连续5年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00件次。去年以来,合肥持续破解办证难、安置难、赶考难、停车难、上楼难、拆违难等30余项民生难题,在群众理解、支持和鼓励中,让“呼声”变成了“掌声”。厚重的“民生底色”为合肥高质量推动暖民心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肥市庐阳区牙防所扎实推进健康口腔行动 供图 合肥市委宣传部
“十三五”以来,合肥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以上。先后实施省定民生工程项目62个,投入资金600多亿元。教育投入累计超过120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超过700所,新增学位46万个。净增医疗卫生机构1343家,千人床位数增长率36%,千人口医生数增长率44%。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新增财力更多向民生倾斜。”合肥市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该市将保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以上。10项“暖民心行动”预计投入资金86.7亿元,其中,今年将投入17.6亿元。
“我们要时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暖民心行动成效的第一标准,请群众‘阅卷’,让群众‘打分’,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加速打造‘幸福之城’。”合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新起点,“养人”的合肥加速迈向“五大名城”,奋力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
没有句号的“小结”
——合肥靠什么?
近年来,合肥受到广泛关注。至于合肥的成功,有人说合肥是“赌城”“风投城市”,抑或认为靠的是“运气”。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深入系统考察合肥近些年尤其是近10年来的发展内涵,发现合肥靠的真不是“赌”,而是“实干”。
历史上的合肥,工业基础薄弱,思维亟待转变,理念亟待更新。现实中以前的合肥,“个头矮小”,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可谓“压力山大”。如何“出圈”或“破题”,合肥决策者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实干”的第一落点便是创新。锻造“第一生产力”,合肥始终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10年来,从“创新高地”到“创新之都”,再到如今“科创名城”,在这条“没有出口的高速路”上,“科教基地”合肥,肩负国家重任,一路驰骋。
在合肥,创新是无“边界”的。从体制到机制,从科学技术到产业构筑,从文化建设到社会治理,从城市发展到乡村振兴,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举措,犹如毛细血管,渗透到合肥的“每一寸肌肤”。因此,“科里科气”当然成了合肥的 “城市气质”。
在创新带来的裂变中,合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建工作加速蝶变。因创新,合肥的“体量”大了,“个头”长了,巢湖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山更青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因创新,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的合肥加速迈向“五大名城”,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储备更大的动能。(安徽日报 许根宏 许蓓蓓 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