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来源:合肥日报  |  2022-07-26 10:33:01

合肥: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中国声谷体验中心产业平台板块 摄影 张正朋

合肥: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阳光电源充电桩产品 摄影 张正朋

合肥: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中国声谷体验中心展示的各类智能产品 摄影 张正朋

合肥: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消防安全科技中心研制的消防物联网信息网关、水压传感器、消火栓监测仪、消防水炮等新型消防装备 摄影 张正朋

合肥: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合肥国轩电池的卷绕车间生产线 摄影 张正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合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勇当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十年来,作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合肥市先后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等国家级荣誉。战新产业发展(2017~2021年)、工业稳增长(2017、2020年)连续五年共七次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列第11位。

  制造业发展量质齐升

  光伏逆变器是一种由半导体器件组成的电力调整装置,主要用于把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经其转换后的交流电,电压、频率与电力系统交流电的电压、频率一致,并跟踪光伏阵列的最大输出功率,将其能量以最小的变换损耗、最佳的电能质量馈入电网,对光伏系统发电量至关重要。

  而位于合肥高新区的阳光电源的当家产品之一正是光伏逆变器。日前,权威数据咨询机构IHS Markit公布了2021年全球光伏逆变器企业出货量Top 10排名,阳光电源以47GW的成绩摘下全球第一的桂冠。

  据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赵为介绍,一直以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宽产品型谱,全面覆盖户用、工商业和大型地面电站等应用场景,同时大力推进品牌全球化,完善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目前阳光电源的足迹已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合肥造”光伏,在海外市场持续火热。这家“追光者”的优秀成绩,只是合肥工业如日方升景象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6.3%)近6个百分点。其中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居省会城市第2位、长三角主要城市第2位、GDP相近城市第1位。

  2022年上半年,合肥积极应对各种超预期因素影响,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5%,居长三角8座万亿GDP城市第3位,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显著。

  “压舱石”的动力来源于哪里?

  十年来,重点工业项目接续有力,托起合肥工业向上生长。协鑫集成公司总裁舒桦曾表示:“合肥抢抓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致力于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我们认为合肥选择这条‘赛道’非常有战略眼光,也树立了全国城市产业发展又一标杆。”

  十年来,京东方三条高世代生产线、晶合12英寸晶圆、维信诺AMOLED 6代线、蔚来汽车总部、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协鑫集成等一大批牵动性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落地,推动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2012~2021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1%,高于全国(5.9%)6.2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3.3%。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合肥的产业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已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9.4%提升到2021年的31.9%,平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的产业集群集聚示范效应显著增强,拥有家电、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城市前列;家电“四大件”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市场份额占全国1/10,其中洗衣机、电冰箱占全国近四分之一。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居省会城市第六位。

  更多企业主体,释放发展动能。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由2012年的2.78%、0.98%提升到2020年的3.52%、2.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居全国城市前列。协同创新体系更趋完善,累计获批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22家,其中智能语音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88家,较2012年增长2.2倍;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2家,较2012年增长近1倍;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企业和平台13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居全国城市第3位。

  “合肥智造”精彩纷呈

  前不久,长虹美菱发布新品冰箱M鲜生618WQ5D和两款京东五星专供冰箱,在“33天玫瑰、33天鲜肉”保鲜的基础上,凭借F+新鲜度检测技术实现对超保鲜期食材的“精准识别”功能,给出了食材全周期保鲜的全新答案。

  长虹美菱凭什么能给出“全新答案”?“美菱一直坚持在保鲜领域开拓创新,用研发实力解决用户保鲜难点、更好的产品带来更好的体验,实现价值增值。”长虹美菱中国区冰洗事业部国内营销总经理王小成说。

  在“智改数转”的新浪潮下,合肥制造业如何筑势赋能?十年来,合肥持续实施技术改造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合肥制造”向“合肥智造”加速跃升。

  数据显示,合肥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跃升,2021年发展水平指数较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9.4%,比2015年提高约20个百分点,超过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

  “灯塔工厂”,作为智能化时代“最先进的工厂”,有着智能制造“奥斯卡”之称,是一座城市在全球“智造”领域领先地位的有力印证。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新一轮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凭借其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灵活性、可持续性的管理与运作入选,实现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零的突破”。作为联合利华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合肥工业园的智能化水平已达到了90%,在生产、仓储、交付等全环节实现了智能的供应链管理。2022年,喜讯再度传来: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成为合肥市第二家“灯塔工厂”。

  从“制造”到“智造”,合肥不断加码数字化赋能的智能发展之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提速,发展水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2021年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0%,工业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CAE/EDA工具软件、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基础领域具备一定核心优势。

  如今,合肥拥有2家全球“灯塔工厂”,累计获批省级智能工厂25家、数字化车间175个,累计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0余家,连接工业设备超200万台(套),其中讯飞图聆工业云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合力FICS等4家平台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上云企业累计超过1.5万家,372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累计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新基建,正在为产业发展开启无限可能。合肥的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加快,累计建设5G基站1.5万余个,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实现5G网络信号全覆盖,建成全省首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

  “合肥智造”展示非凡魅力,绿色发展则绘就产业强市的鲜明底色。

  走进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海尔工业园,宽敞有序的生产车间内,一件件空调、冰箱等组件如流水般运送,技术人员在生产线边忙碌作业。车间外的大屏上不时有数字跳动,那是海尔智慧能源总控平台,实时监测着整个园区的电耗、水耗、气耗等。

  海尔工业园能源管理部负责人程登明说,2021年,海尔工业园比上年节约900多万度电、26万吨水、标煤0.11万吨,减少污水排放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29万吨。

  一个个像海尔工业园一样的企业,造就了合肥产业发展的“绿意盎然”。十年来,合肥坚持把引导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关键点,集约高效,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2~202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6.76%,其中202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2%。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省级绿色工厂45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由2013年的0.3万辆增加到2022年的8万辆。

  放眼未来,这座城市还有着更宏大的梦想——未来几年,合肥市将继续坚持工业立市和制造强市战略,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24333”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2个五千亿级,智能家电、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光伏及新能源产业4个两千亿级,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千亿级),推动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全省首位度提升到25%,培育十条左右国内领先产业链,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取得明显成效,努力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制造业高地和新兴产业集聚的产业名城。 (合肥日报 记者 赵俊松)

编辑:刘旭东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