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的安徽记忆
来源:安徽日报  |  2022-07-28 10:56:05

  在宿州市泗县,有一段长达28.1公里、依然保持着原始历史风貌的水道,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安徽段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连接起了黄河与淮河,写下了我国水利史上浓重的一笔。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北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宿州通济渠泗县段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皖北大地第一次有了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安徽的世界遗产呈现“南黄山北运河”的格局。

大运河文化的安徽记忆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728092623

宿州市泗县将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隋唐古韵、运河气质的泗州新城。 摄影 程兆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陆续建设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掘展示工程、隋唐运河古镇、运河森林公园、滨河景观带等一系列重点项目。

  大运河沿线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的柳孜运河遗址入选“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内出土的宋代河堤、虹桥遗址、木质沉船等重要遗迹,是我国隋唐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址的首次发现。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涵盖了隋唐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瓷器最多,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见证着当时运河漕运、商旅活动的繁盛,为了解和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通济渠的开凿、漕运的兴盛,让埇桥成为“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的重镇。1987年,埇桥遗址在宿州大隅口西侧被发现并就地保护;1995年出土的唐代蕲县界碑,标注了宿州至周边州郡的距离。不同时期的考古发掘,见证着宿州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底蕴。宿州市博物馆“汴水咽喉”展厅陈列的船板、陶器、瓷器、古钱币等运河文物,令人联想到当年“桨声灯影,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宿州至江苏宿迁泗洪境内开挖了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基本与古汴河平行,被命名为新汴河。多年来,新汴河发挥着排洪、灌溉和航运等作用,造福着沿岸人民。

  泗县博物馆内,出土文物“运河石兽”的背后是祖孙四代守护的故事。这件石兽原是立在东八里桥桥头的镇水神兽,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文物遭到破坏。老中医崔孟铭把被推到河里的石兽秘密埋藏起来,并叮嘱儿孙好好保护它。此后几十年时间里,崔家四代人精心守护石兽。2018年4月29日,崔家人将运河石兽移交给泗县博物馆,使其得以再现昔日风采。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利用,泗县立足发展运河产业,延续运河文脉,泗州戏、遗址公园、古汴廊桥等文化资源串珠成线,古老运河与泗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隋唐古韵、运河气质的泗州新城。

  历史长河,桨声和渔火;今日两岸,绿树映清波。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正用自己特有的“活”的方式记录和讲述着中国运河文化的前世今生。(安徽日报 记者 程兆)

编辑:刘旭东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