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河奔腾看甘肃】白银:兴水利民润沃土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占黄河甘肃段的50%以上,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曾经,在远离黄河的大片旱塬区,因地高水低,当地人祖祖辈辈只能望水兴叹。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白银引黄灌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沿黄地区提水改土、兴水移民,先后建成了景电工程、兴电工程、靖会工程、刘川工程等18项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和900多项小型水利工程。“得益于各电力提灌工程,全市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足20万亩迅速发展到2021年底的178万亩。” 白银市水务局副局长赵旭芹介绍说。
水上山、万物兴。各电力提灌工程的建成,彻底改变区域内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的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全市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依托沿黄灌区改善生活条件,发展农业生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已然成为全市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经济、带动龙头企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命脉”工程,更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白银也成为全省重要的灌溉农业带和全国高扬程灌溉最为集中的地区,成功打造了“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陇原蔬菜之乡”和戈壁农业重要基地。
秋日里的景电灌区,粮食颗粒归仓、蔬菜长势喜人,万亩良田色彩斑斓,一派丰收的景象。今年,面对持续高温天气,景电灌区积极发挥水利工程作用,全力以赴抗旱保灌,确保粮食稳产,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刘川工程管理局面对气候异常、黄河来水偏少等严峻形势,在强化灌溉服务的同时,不断优化调度方案,适时启动管网供水工程补给农业灌溉,及时有效将旱情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前不久,随着鹰嘴三泵站最后一台机组的停机,刘川灌区夏秋灌工作圆满完成。历时129天,刘川工程管理局累计提水3000万多立方米,完成灌溉面积近40万亩/次,充分发挥了提灌工程的抗旱保灌支撑作用。
靖远县北部的双龙、兴隆、永新等干旱山区,因2015年全线通水的靖远双永供水工程,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灌溉难的历史。
“双永工程上水以后,村里树能栽活了,庄稼能长成了,也可以养羊了,还发展了700亩枸杞。”对于兴隆乡怀星村这些年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唐佐儒感慨地说。
“有雨就种,无雨弃耕”。在白银各灌区未建成前,全市沿黄仅自流灌区有水浇地10多万亩,基本上为雨养农业区。提灌工程建成后,粮食单产由上水前的平均40公斤增加到目前的410公斤,提高了近10倍。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建设发展,白银市境内的各电力提灌工程从以灌溉为主发展成为解决人畜饮水、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人民生活安定、发展工农业生产的综合供水工程。各灌区已成为白银市乃至全省主要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为白银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白银市始终将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持续强基础、补短板,一批大中型灌区改造提升工程相继实施,发挥了巨大的节电节水效能。”赵旭芹说。
今年以来,靖会大型灌区2022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靖远县刘川、中堡灌区2021年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等3处灌区改造项目均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工程运行效能,改善灌区发展环境。
白银建市以来最大的水利项目甘肃中部生态移民工程总投资41.76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9.5亿元,总干渠将在国庆节前夕举行试通水仪式,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30多万亩。
在新的起点上,白银市将坚持“三新一高”导向,向灌区水资源效益发挥最大化、水治理体系构建现代化、水体制机制运行良性化的高质量发展蓝图砥砺奋进,为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的篇章。(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