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习借鉴农民增收探索实践典型案例 新平县建兴乡:共建产业共享收益
建兴乡生猪养殖基地 供图
秋收时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果蔬基地、药材基地、养蜂基地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两年前,建兴乡面临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穷家难当”的窘境,当地打破行政村区划限制,采取“党建引领+飞地抱团”“村党支部+土地合作社”的模式,拓宽兴业路子培育市场主体。两年后,一个注册资本仅7元的村办集体企业发展成了拥有700万元固定资产的村级集体经济。
2019年底,新平县开展“红旗村”创建以及“头雁领航、红旗联创”活动,建兴乡党委通过组建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下辖的7个村(社区)各出资1元,注册成立了新平七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股份制管理市场化运作。公司的成立,带来的是优势资源的整合、市场思维的提升和产业视角的培育。“2020年,新平县启动实施7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公司迅速投入实施并获得了第一桶金。”七兴公司董事长孙绍云介绍,公司自筹资金339万元,通过信贷支持获贷300万元,再通过社会资本获得100万元垫资,启动了6个生猪养殖单元项目建设,迈出了创业第一步。今年1月,6个生猪养殖单元建成,七兴公司将之整体出租,每年获取收益60万元以上,同时项目建设获得了120万元的政策补助,至此,七兴公司变成了拥有700万元固定资产、牵引7个村(社区)抱团发展的村办企业。
同时,七兴公司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磨味村发动农户流转土地6760亩,盘活闲置土地,由公司和乡域企业建立1000亩人参果基地、600亩天门冬基地,以“头雁领航 红旗联创”为纽带,积极向挂包联系单位争取资金,强村帮带弱村,党员帮带群众,大户帮带小户,带动30余户群众种植人参果。目前全乡700余亩人参果已陆续上市,累计交售人参果400余吨,果农创收24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8万余元。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建兴乡明确了以七兴公司为支撑、专业合作社为补充,采取股份合作型、产业发展型、服务创收型等多种模式,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7个村(社区)结成对子入股新平德康农牧有限公司,发展1.5万头生猪项目,入股后每个村(社区)每年分红5万元。围绕“厕所革命”、绿色种养循环和粪污综合利用项目,七兴公司开展实施2000亩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获得18.4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收益。此外,公司承接乡村振兴项目4个,带动12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预计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购置3台小型挖机和1台装载机,组建农业种植服务队;购置10台微耕机和1台深耕机,组建人居环境整治、农业机械等专业服务队;购置选果设备和套袋,组建果蔬包装服务队,为全乡发展万亩果蔬、万亩核桃、万亩药材、万群蜂“4+N”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在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300人次就业岗位。
“立足乡土,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信息化流通服务、多元化社会服务、品质化居民服务是村办集体企业赢得长远生存发展空间的上佳路径。”建兴乡党委书记李钢介绍,公司还设立专门账户,聘请专业会计代理账务,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兼任出纳,乡政府组织专班进行日常财务监管和年度财务审计,为公司把好投资关和廉政关,扎牢钱袋子。(云南日报记者 浦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