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浙江报道(吕金楚):2022年11月17日,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与浙江京衡(宁波)律师事务所开展检律座谈,共话协作发展。
“检察官与律师虽然职责和角色定位不同,但都是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化检律协作,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是我们法律人应该去做的。”浙江京衡(宁波)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潘申明说。
曾经做了21年检察工作,被评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理论人才、浙江省政法系统十佳检察官、宁波市首届中青年法学专家的潘申明,现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浙江京衡(宁波)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专家顾问、宁波市政府法律顾问、江北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2022年1月,潘申明作为人大代表参加宁波市江北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受访者供图
勤奋刻苦 潜心学法的“文科生”
理性、睿智、思维活跃、逻辑缜密,这是很多人对潘申明的印象。
潘申明出生于浙江桐庐,父母曾经输了一个本不该输的官司,便为其取名“申明”,希望他将来能够翻案,还家里一个公道。也许是受到父母的心理暗示,潘申明在中学时就立志攻读法律。1992年,潘申明参加高考。当时是考完之后估分填志愿,这对于考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潘申明学的是文科,估出来的分数竟然和实际分数一分不差,由此顺利考进华东政法大学。
在大学里,潘申明刻苦学法。除必修课程外,他几乎选修了当时学校开设的所有民商法学课程,如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还选修了刑法学的经济刑法。课外时间除了勤工俭学就是待在图书馆,大量阅读法学著作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的案例选编。
“高中时我曾读过一本如何提高记忆力的书,书上说根据记忆曲线,人要记住一个知识点必须符合规律地记13遍。按照这个说法,我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对知识点反复学习,对正确的思维方法不断进行训练,直到它成为我思维模式的一部分。”潘申明说,他在学法过程中,甚至抄写了史尚宽的《债法总论》等民法全书,默写了很多经典案例,通过阅读、抄写、默写以及反复训练思考方式,让知识印在脑子里,营造自己的法感。
“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努力。学习法律更是如此,对知识融会贯通了方能学以致用。”正是这样的努力,潘申明打下了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
精研业务 勇于创新的“检察官”
1996年,潘申明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作为检察官,潘申明严以律已、慎独慎微,在办案中坚持原则,敢于较真,捍卫法律公正和权威。
“我的骨子里面有股认真劲,不管干什么,要么不干,要干就尽我所能干到最好。”潘申明说。
为了做到“最好”,潘申明一心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勤于思考。在北仑区人民检察院,他历任民事行政检察科科员、反贪污贿赂局副局长、民事行政检察科科长、公诉科科长、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把与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研究吃透。坚持一案一总结,从案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行总结提炼并撰写论文。
从第一次根据办案经历撰写的论文获奖开始,潘申明先后在《民商法论丛》《法学》《法学杂志》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量刑建议前沿理论与实战技能》《电子数据审查判断与司法应用》《公诉岗位必备素能全书》等多部书籍,成为宁波市检察系统公认的学者型、专家型人才。2002年,潘申明作为宁波市委组织部一号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考入华东政法大学,脱产三年攻读民商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后回到基层继续工作,次年又一边工作一边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009年6月,潘申明成为法学博士。
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业务能力,潘申明不断推进检察工作创新发展,北仑区人民检察院开展的“量刑建议”和“附条件不起诉”两项创新都与他有关。
2010年,潘申明作为北仑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负责公诉工作,为了规范相对不起诉,探索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明确对一些适合不起诉的情形不直接相对不起诉,而是先设置考察期和考察义务,检察机关根据考察评估情况决定是否最终作出不起诉处理。“附条件不起诉”试点改革推行后,“以善待刑”一时引起热议。有人认为这项改革是为了尽最大可能挽救罪犯,彰显司法温情;也有人质疑这么做会滋生司法腐败,产生人情案、关系案。
“毕竟,刑法的终极目标不是以恶治恶,还是要引导人向善。”潘申明说,试行“附条件不起诉”的初衷是为了“给一个悔过的机会”,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初犯、过失犯罪等轻微情节犯罪者。面对质疑,他也毫不慌乱,因为“内心坦荡,所有案子都经得起审查,没有人情案、关系案”。省委政法委在组织专家组审查相关案件后,肯定了其中的创新做法。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写进法律条款,适用范围限于宣告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同时,量刑建议也写进新刑事诉讼法,这与北仑区人民检察院自2003年开始开展量刑建议机制探索和实践,从中提炼一系列理论成果密不可分。
在检察机关,潘申明多次立功受奖,从北仑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到宁波市“优秀检察官”再到浙江省“十佳检察官”“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理论专家”“最高检西部巡讲讲师团成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出璀璨光彩。
“只要有一份责任心,不断学习、超越自我,就能有所作为。”潘申明说。
2022年7月,潘申明受邀为浙江台州、金华政法系统政治轮训暨队伍综合素养提升班学员开展“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置原则”专题培训讲座 受访者供图
经世致用 尚法笃行的“法律人”
2017年,不惑之年的潘申明作出决定,转型成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人们不明白,在检察机关一路顺风顺水,而且已经人到中年,潘申明为什么会走出“舒适圈”,跑去教书?
潘申明回答道,“学法之初,母亲希望我日后能为家里翻案,后来走上工作岗位是真的喜欢上了法律,并没有再去翻案。几十年前的事情,物是人非,该放下的就得放下。同样,该坚持的也要坚持。我从大学时期就想过要做一名教师,而且多年的司法实践更让我意识到培养法学人才的重要性。”
在宁波大学,潘申明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讲授偏实务综合性课程,包括案例刑法学、证据法学、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检察实务、司法实务等。他的课堂有一堂常规课——“从法学院到法院、检察院究竟有多远?”深度剖析大学法科教学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差距,教学过程保持足够的开放性,鼓励同学研究裁判规则。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是宁波大学的校训,也是潘申明一直追求的境界。抱着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想法,潘申明在宁波大学教书的同时也申请成为律所兼职律师,与法律实务保持紧密联系。
2020年,潘申明受邀主持浙江京衡(宁波)律师事务所工作,担任律所管委会主任。他制定新的律所愿景和五年规划,提出把律所打造成一个共赢共生的赋能平台,升级办公场所、加大人才引进、强化律所团建。不到两年时间,该律所团队从当初的30余人发展到人员过百,其中汇聚了十多位从事过检察、法院工作的前司法职业人员和十几名高校教授、博士等“高精尖”人才,业绩逐年稳步增长。荣获“浙江省律师行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宁波市特色律师事务所”“宁波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潘主任非常爱学习,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我加入京衡的时间不长,但从主任那里学到了很多,特别是用开放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对自己、对客户进行准确定位。在我们律所,无论是合伙人、独立律师,还是实习律师、助理都有归属感,这是很难得的。”2022年4月就职于浙江京衡(宁波)律师事务所,担任高级合伙人的王绕红律师说。
案件当事人家属(左)为潘申明送来锦旗 受访者供图
从检察官到大学教授再到律师,一路走来,潘申明获得众多荣誉和头衔。他说,这些都不重要,自己只是个崇尚法治、踏实做事的法律人。“法治建设,任重道远。牢记新时代法律人的使命与担当,尊法崇法、追求正义,这是当下也是将来我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