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勤:温室产业增温赋能乡村振兴
近几日,天气晴好,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人参果产业园里,热闹非凡。
“今年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果子结得特别好。” 种植户刘晓燕和村民们正忙着为闻讯而来的客商采摘人参果,她笑呵呵的说,人参果就是我们的“金蛋蛋”,每天一出货,就“生”钱了。
民勤,这一宜牧宜农的绿洲粮仓,曾经是链接东西方文化“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属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区。也正是民勤绿洲的存在,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才没有合拢。
宋和村地处民勤县最大风沙口西沙窝,东、西、南三面都被沙漠环绕。“登高望远全是沙,一刮大风不见家。庄稼田地被沙压,流离失所奔天下”,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宋和村的真实写照。全国劳模、治沙英雄石述柱带领宋和村群众治沙造林,在风沙最为严重的村西头建成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使昔日的逃荒村变成了林茂粮丰的富裕村。
同时,还对传统的固腰削顶式的治沙模式进行改革,将粘土压沙与林木封育结合起来,在草方格围成的沙窝边上栽种各种树木,把沙窝护卫起来,在沙窝中间再种上庄稼,向沙漠要回了一块又一块金贵的耕地。这种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治沙模式被当地百姓亲切的喻为“母亲抱娃娃”。
富了口袋富脑袋,宋和村村民从未停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探索。按照园区化建设、集约化发展思路,宋和村夯实农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突出绿色、优质,“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做大做强做优温室果蔬产业,让村民端稳“致富碗”吃上“产业饭”。
“生长于沙漠,低糖多汁的人参果,长生不老是假的,没热量是真的!” 刘晓燕说起她的致富“金蛋”如数家珍,果肉厚实多汁、淡雅清香、风味独特,氨基酸、维生素C和硒及钼、铜、锌、铁等十来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不仅全面且含量高,可以说人参果“不是仙果,胜似仙果”。
宋和村党支部副书记石承福介绍,多年来,宋和村把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实现产业振兴的有力举措,按照结构层次更加合理,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的原则,分层次、分梯度推进,经过多年的布局和精心培育,规模和效益实现双提升、双丰收。
同时,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结构和市场消费需求,因地制宜、因地种植,因园施策,精准定植、精准投入、精准管理,利用“时间差”“季节差”“空间差”和“品种结构差”,重点推广一年两茬、一年一大茬栽培模式,差异化生产,错峰上市,实现收益最大化。
如今,“破茧而出”的宋和村,共发展以人参果、西红柿、韭菜为主的日光温室90座180亩,以辣椒、大白葱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700多亩,成为物阜民丰的“塞外米粮川”。(通讯员 马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