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举世闻名的“滇王金印”就是在此发掘的6号墓出土。近日,晋宁区文管所专家解密还原了“国宝”发掘过程,“滇王金印”和众多国宝级宝藏沉睡于晋宁石寨山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下面,最初考古人员并不知道石寨山有“宝”,而促成石寨山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却是缘于一次青铜器的鉴定。
国宝级宝藏“滇王金印”
晋宁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据时任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孙太初先生回忆,早在1953年 ,有一位姓汪的古董商送来几件青铜器,请省博物馆帮他鉴定一下是什么时代的文物。经博物馆业务人员初步鉴定,这批青铜器中有剑、矛、钺等兵器,并且保留较完整,从器形、纹饰及制作工艺看,不像中原地区的商、周青铜器,尤其是那斑谰的铜绿锈色和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及民族风格的装饰物,更是引起大家的特别注意。
博物馆工作人员据此推断认为,这批青铜器很有可能是云南某一地方出土的,便将它买下来作进一步研究。后经多方打听未能得到青铜器的确切出土地点,于是暂将这件事情搁置下来。一年多后,孙太初偶然和云南文史馆馆员方树梅先生谈及此事,无意中得知新中国成立前晋宁县曾出土过青铜器。
石寨山古墓群发掘现场
据方树梅先生说,抗日战争时期及稍后,晋宁县小梁王山一带曾发现过一批青铜器,后来听说都被当地农民作为废铜卖掉了,他也没见过实物,不知到底是些什么样的古董。
获知这一重要线索后,云南省博物馆在1954年秋天,派工作人员前往晋宁县调查,经过多方询问,居然找到了汪姓古董商卖给博物馆那批青铜器的出土地点——石寨山。他们还在石寨村农民手中征集到几种类似的青铜器和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铲。
在出土地点明确后,云南省博物馆当即决定在石寨山进行一次试掘。1955年3月,由孙太初、熊瑛、马荫何三人组成发掘队,前往石寨山进行第一次发掘工作,目的是搞清当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范围和内涵,青铜时代墓葬的分布及结构情况,以及两者的关系。首次发掘历时21天,确认了石寨山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和青铜时代的墓葬群,墓葬打破遗址文化层,说明其时代晚于新石器时代。
不起眼小山包下埋藏宝藏
此次只发掘了两座青铜时代的墓葬,出土青铜器100余件。其中有铜鼓和两件铸有纺织与祭柱场面的贮贝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滇池区域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一次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引起了社会各方面重视。当时正值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和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莅昆,看了石寨山第一次发掘的精彩青铜器,都为之惊叹,并誉为具有国际意义的重大发现。郑振铎还具体询问了发掘情况,并当即表示由国家文物局拨专款5000元,并赠送一台德国进口的经纬仪支持石寨山墓地发掘工作。
石寨山发掘出的青铜鼓
由于各方面对石寨山考古发掘高度重视,经费也得到保证,并于1956年11月—1957年1月在石寨山墓地进行第二次更大规模的发掘。此次共清理墓葬20座,出土各种文物近4000件,包括大量玛瑙、玉石装饰品,堪称奇珍异宝,举世闻名的“滇王金印”,就是在此次发掘的6号墓出土的。
至此,青铜器出自何处最终有了答案,晋宁石寨山也就此名扬天下。(文/图 段正祥 周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