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青年创客说|周苏岳:创业既要有雄心,还要有匠心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2-12-23 14:23:36

  2019年10月18日,时隔30年,经典电影《开国大典》4K修复版重登银幕,久远的影像跨越时空、重新焕发出光彩,带给观众无限感动。

  胶片拷贝物理修复、数字扫描、4K视频底片数字修复、单声道修复制作5.1环绕声……总制片人周苏岳带领团队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一帧一帧地修复了24万帧画面,最终让这部经典作品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翻开周苏岳的简历,可以看到他有CIO、CEO、CTO等诸多头衔,但在主要职业成就一栏,他把“负责经典电影《开国大典》4K修复上映全流程”放在了第一位。他的身上,有着创业者的雄心,也闪耀着影像修复师的匠心。

  做时代的弄潮儿

  “此生只做弄潮儿。”这是周苏岳的人生态度。

  对此,他解释:“弄潮儿就是永远在潮头上,永远追寻最新的趋势、最新的技术,尤其是在数字技术领域里。”

  大学时期,非编程专业的周苏岳便把大量时间用于钻研信息技术。他认为,数字技术发展很快,如果不主动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

  “那时电影还是用胶片做记录,我们就在想怎么把胶片记录变成数字记录。”当时的周苏岳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想法,会成为现在电影产业的一个大趋势。2007年,周苏岳所在的国外的一家创业公司,成功地实现了用数字无压缩的方式把影像记录在存储系统上。2009年初,在这项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后,周苏岳便带领自己的团队将好莱坞数字电影工作流程正式引入中国电影产业,并开启中国电影数字化制作先河。

  “有了这个之后,我们又在想一个新问题,现在的电影拍摄可以用数字化完成,但过去已经拍摄的电影还是用胶片记录的,这些胶片每天都在老化和破损,怎么来保留它们?”周苏岳给出的答案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保护。2010年,他把4K数字修复体系和技术带进中国,并于一年后建立了4K数字电影修复工作室。

  敏锐的眼光和说到做到的执行力,为周苏岳勇立时代潮头带来了无限可能性。

  有足够的耐心让自己成长

  创业的道路上,团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苏岳更是深谙其道。然而一开始,他在国内并没有自己的团队。

  “一般情况下,我希望一个团队有30人左右,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生产能力。”2011年前后,周苏岳开始着手搭建团队。他从美术、视频制作、信息技术等专业网罗了一批人才,面试合格后进行相应培训。

  “经典电影的修复对修复师是有要求的。对于画面应该修到什么程度,其实是需要积累的。”周苏岳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修复师的工作类似于剥洋葱,剥完一层还有一层,脏点、划痕、变形、霉斑分别应该怎么处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复师的眼界,而没有经验的的修复师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经过了六个多月的磨合,2012年,由周苏岳带领的中国团队完成了第一部好莱坞4K电影的修复工作。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复师,或是一名合格的创业者,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给自己足够的耐心去成长。”周苏岳不无感触地说。

  滴水穿石 积少成多

  2020年,在调研了全国多个文化产业园后,周苏岳选择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并担任了园区的首席专家。在规划园区的视频产业云底座时,他设计了一条数字修复和增强的生产线,此后又启动了红色经典修复传承工程。

  《雷锋》便是该工程启动后的第一部作品。“这部电影是黑白的,除了修复它,我们的结构化创新在哪里?”周苏岳认为,彩色化是创新的关键要素,“但创新最大的挑战就是真的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查阅大量资料和样片之后,周苏岳认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上色,但前提是要能制作出正确的数据集。

  “看到第一个版本时,我特别绝望,觉得完全不可能做到。”周苏岳说,起初,他们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传统数据集,其分辨率是256×256,而电影的分辨率是1920×1080,差距太大。通过低分辨率的训练集训练出来的算法用于高分辨率的画面,导致异色、错色、颜色分辨不清等多种问题层出不穷。

  经过一番探讨,周苏岳团队很快发现,核心问题在于原始的数据集不对。不破不立,他们迅速推翻原有的思路,用新的工艺和算法来解决问题。“那时候我们天天就睡在工作室,最后我写了一篇7000字的总结论文,几个月来的痛苦和纠结也浓缩在里面了。”周苏岳回忆称。

  “雷锋复活了!”2021年3月3日,彩色版《雷锋》上映第一天,现场观众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周苏岳无比感动——他太清楚自己和团队是怎么让雷锋“复活”的。

  “所有努力到的地方,观众都看得到,也都体会得到,这是一个滴水穿石、积少成多的过程。”周苏岳表示。(文 李琴)

  创客寄语:

  整个创业过程中,在保持乐观和好奇的同时,还要有耐心。任何的成就都是花时间干出来的。

编辑:佘颖慧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