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 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
来源:安徽日报  |  2023-01-16 09:45:55

  聚力“一体化”,紧扣“高质量”,下活“一盘棋”。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用好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

  在今年安徽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热点话题,话成就、说期待、提建议,就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建言献策。

  协同创新,勇当“开路先锋”

  长三角创新资源丰富、人才资源丰富,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须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创新共建上实现新突破。

  “长三角不仅经济体量大、活跃程度高,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基础研究、创新人才优势明显。”在省人大代表、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游玮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给安徽带来新机遇新平台,开展长三角协同创新大有可为。

  “比如在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这些年长三角人才跨区域流动不断加快,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持续加强,埃夫特在上海建立了200人规模的研发中心,打造‘科创飞地’,从事机器人控制算法等方面的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果。”游玮介绍,企业还与沪苏浙高校加强联动合作,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谈及关于长三角创新合作的建议,游玮认为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十分重要。“不能仅仅靠一省一地的力量,要善于打破壁垒、紧密携手、协同发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游玮建议,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的人才、技术等平台共享,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在科研体制上加大创新和探索力度,共同推进技术攻关,全面发挥长三角协同创新的最大合力。

  在长三角创新合作方面,合肥市参与共建了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布局建设“科大硅谷”,通过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推动了合肥与上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

  省政协委员、合肥市科技局局长范进认为,长三角创新合作取得了一定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行政区域间的制度壁垒,使得创新信息不畅,要素市场流动受限。“建议省级层面对接沪苏浙,加快部署一批科创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项目,加强对接和引入长三角金融资本,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加快促进产业合作与分工协同机制,进一步加快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动与合作。”范进表示。

  产业协作,共筑高效“朋友圈”

  沪苏浙皖,是“好邻居”也是“好伙伴”。一年来,彼此之间密切来往、深度合作,“长三角朋友圈”愈发高效而亲密。

  产业合作与开放发展,给长三角的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省人大代表邱勤勤是宣城市一家茶业企业的负责人,她表示,企业从事绿茶出口业务,主要经过上海、宁波等地向国外出口绿茶,与上海、浙江等多家贸易公司有合作。“这些年,对外开放的通道越来越畅达,高效率的外贸合作,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助力企业迈上新台阶,也进一步打响了‘徽茶’品牌,让‘安徽茶’销往全世界。”邱勤勤表示。

  高效的开放合作,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邱勤勤说,这些年,长三角之间交通更便捷,来往更密切,但在互联互通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小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目前还是一个短板,希望加强长三角中小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让我们在城市之间的出行和货运物流更加便捷高效。”

  亚士创能是一家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涂料生产企业。省政协委员、亚士创能科技(滁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军告诉记者,公司起源于杭州,总部在上海,最大销售地是江苏,2017年,公司将生产从上海转移至滁州,目前滁州公司已成为该公司最大生产基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企业从中获得的红利越来越多。亚士创能通过上海浦发银行‘长三贷’模式,用上海的项目贷融资在滁州建设了防水材料工厂,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王永军表示。

  围绕产业融合发展,王永军建议,建立负面清单,确保产业转移项目的质量,避免落后产能落地。同时,建议增加在沪苏浙驻点招商的密度和维度。“比如增加行业协会驻点。行业协会是信息资源和企业家的集聚地,容易招引到大项目、好项目和带动产业集聚的龙头企业。”王永军说。

  民生共享,一体化红利持续释放

  足不出省即可享受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异地医保报销等事项办理更加便捷;电子证照在长三角地区互认通用,享受“一网通办”服务……这些年,更多群众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红利”,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省人大代表姚艮平是滁州市来安县一家医院的肾内科主任,她对此深有感触:“长三角一体化给群众带来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的,尤其反映在我们医疗领域。”

  她表示,近年来,她所在的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等4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又正式加盟了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分别建立临床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双方签订互认协议,就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等互认项目的互认程序、互认说明、不予认可的情况进行了明确界定,方便了患者两地就医。此外,南京的专家在来安县的医院定期坐诊,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给病人就医带来了极大便利。

  就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医疗合作,姚艮平建议,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缓解人才紧缺状况;继续加强与长三角知名三甲医院业务合作,重点强化康复理疗、肿瘤、脑外科等专科建设,利用沪苏浙三甲医院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争取早日建设一批“拿得出、叫得响”区域特色专科,培养一批“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医疗人才队伍;加强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力度,派出相关人员赴长三角先发地区医院的科室学习进修,吸收先进技术,提高医疗水平。

  “我省居民跨省就医目的地主要是沪苏浙等地。因此,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进长三角医疗合作势在必行。”省政协委员、铜陵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黄义泽认为,近年来,我省与沪苏浙等地在医疗合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合作深度和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他建议,积极引进沪苏浙等地高质量的医疗技术,通过专科联盟、紧密型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科建设,在病理、影像、特殊检验、远程会诊等方面深度合作,实现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政府应加大投入,练强内功,积极推进我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疑难危重病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医院管理等方面水平。(安徽日报 记者 王弘毅 丰静)

编辑:刘旭东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