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来源:甘肃日报  |  2023-01-31 09:42:10

  原标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让家园更绿更美——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甘肃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年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中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2年,天水市清水县获评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陇南市两当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通渭县榜罗镇“刚强兄弟”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

  生态清水美如画

  碧水蓝天更宜居

  走进位于清水县秦亭镇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清水县盘龙梁项目区,产业路从山脚延伸到山顶,新修的水平梯田被串联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为当地产业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清水县强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倾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开发绿色能源,获评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清水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清水县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十大工程”,先后完成造林绿化1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86%。深度开发花舞北山、邽山生态园、香怡南塬,大力开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行动,积极建设“十泉十美”水景公园,精心打造特色山水精致公园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2%。

  投资4.18亿元,实施环保“十大工程”41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保持在330天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5%以上;严格落实“三长治河”模式,牛头河流域省考出境断面倪徐家水质和主要支流100%达到Ⅲ类水体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积极倡导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形成了人人关心生态环境、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达93.59%,参与度达94.63%。

  清水县实施环保“十大工程”41项,让山川绿、天空蓝、河流清、大地净成为常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省市前列。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开发建设清水温泉、花舞北山等生态旅游景观,培育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新业态,全力培育3个10亿级全产业链优势产业和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持续推动“美丽资源优势”变现“美丽经济价值”。

  以示范创建为引领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两当县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了产业转型突破。

  两当县举全县之力,聚焦生态农业,打造“品质两当”特色品牌;聚焦全域旅游,扮美“山水两当”亮丽名片;聚焦现代林业,打通建设“森林银行”通道;聚焦工业转型,引领两当经济绿色协调发展。探索出了“双三元双向循环、八元产业联动互补”的“八有”山地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共享绿色发展红利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模式;绿色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全域生态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有效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

  近年来,两当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作为政绩和责任考核重要内容,严格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2019年以来,共实施生态环保项目31个,总投资7.43亿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提升达到360天,人均绿地面积4832平方米。

  两当县聚焦生态农业,打造“品质两当”特色品牌,紧扣特色增效,围绕绿色创品牌发展的思路,构建农旅融合的绿色产业体系。发展核桃、花椒、生态放养鸡、中药材、食用菌、中蜂养殖、蜜源种植、冷水鱼养殖产业,三年总产值达到15.42亿元。聚焦全域旅游,依托生态优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形成了生态游、康养游、红色游、研学游、民俗游五大特色旅游带。

  聚焦现代林业,打通建设“森林银行”通道。两当县深入推进国家天保一二期工程,持续大力开展城乡、山川见缝插绿行动,先后实施了“双百千万”工程等森林系列创建,推进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私营林业新型主体等,推动了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林业收入占到总收入50%。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位居甘肃省第一、全国前列。

  两当县以生态化、集群化为方向,持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矿山技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白酒酿造、植物提取五大产业,先后引进中药饮片厂、甘肃省最大的大马士革玫瑰基地等项目投资7.6亿元,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两当经济绿色协调发展。

  榜罗镇“刚强兄弟”

  坚持50余年植绿荒山

  2022年“刚强兄弟”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

  许志刚、许志强兄弟所在的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许堡社隐藏在“沙盘模型”的一个褶皱里,但当人们真正走到这里,看到的是一片沁人心脾的绿,有油松、黑松、罗汉松、侧柏、刺松,还有竞相开放的桃李、海棠……这片大约300多亩郁郁葱葱、满沟满屲的绿,是70多岁的“刚强”老人用50余年的汗水浇灌而成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许志刚从电影里看到栽树能防止水土流失,于是他和同胞弟弟许志强下定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栽树增绿,保护“家园”。那一年,他们20岁。之后的50余年春秋岁月,他们只干了一件事——义务植树。

  2007年起,“刚强兄弟”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户,定西市、通渭县首届劳动模范和首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更成了远近有名的种树种花的“土专家”。谁家的树木要嫁接新品种,谁家的树种冬季不会保暖……“刚强兄弟”都会现场“把脉”,当即“开药”。

  在“刚强兄弟”的影响下,许堡社的村民也纷纷在自己家里建起了花园,栽上了松柏。每逢春秋植树季,许堡社群众都会自觉地开挖营养坑,家家种树,户户植绿,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种树种草种花成了许堡社的新风气。

  许志刚说,存钱不如栽树,能把钱全部用来栽树比存钱要强许多。因为在他看来,拥有了绿色,就拥有了一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编辑:王奇英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