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跨区域协同合作,实现“交通一体共通、产业协同共链、低碳生态共保、优质设施共享”……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合淮一体化,又有大动作。
近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及其系列相关方案获安徽省政府批复,这标志着合肥都市圈跨区域市际合作载体建设再迈坚实一步。其中提出,合淮合作区将打造合肥都市圈市际合作示范区、临空产业碳中和发展先行区,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核心产业。到2025年,合作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00亿元。
交通优势明显,打造临空产业碳中和发展先行区
提及合淮合作区,很多人会比较陌生,但说起合肥空港示范区和新桥国际机场,人们都耳熟能详。合淮合作区就位于周边区域,在合肥、淮南两市交界处,淮南寿县最南部,与合肥经开区北区毗邻,紧邻新桥国际机场,属合肥都市圈重要节点。
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设跨区域合作区?这要从它的区位优势说起。
近年来,临空经济的地位与作用逐步上升,成为全球产业链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淮合作区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不仅邻近枢纽机场,还毗邻多条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据介绍,《规划》以“合作样板带动区域共富、低碳示范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发展理念,确定了“一示范、一先行”功能定位。“一示范”指的是合肥都市圈市际合作示范区,“一先行”是指临空产业碳中和发展先行区。
围绕具体功能,《规划》提出了“一核、二区、三园”,即1个创新服务核,2个城市服务功能片区,3个产业园组团。“创新服务核”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产业链研发服务中心,两大片区分别是品质生活配套服务片区、产城融合服务片区,三大产业园组团则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区。
互利合作共赢,推动交通共通、产业共链、公共服务共享
打造跨区域的合作区,合作,就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词。
合作发展,交通建设是“先行官”。《规划》专门提出了合淮合作区的交通一体共通。
比如,在轨道交通方面,构建“城际铁路—机场快线—中运量轨道”多层次、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其中,合淮合作区周边共规划3条城际铁路,分别为合新六城际铁路、合淮蚌城际铁路和合霍阜城际铁路。
在道路建设上,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骨架道路网络将进一步向北延伸,同时完善合淮合作区横向道路网络布局,规划形成“四横六纵”的骨架道路网。
产业协同共链,是合淮合作的重要方向。《规划》显示,将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为区域协作的产业地标,推进合淮合作,构建“三主(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两辅(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的现代临空产业体系。
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这里聚集了大众安徽和蔚来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下一步将引入更多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00万辆,建成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在公共服务上加快推进一体化。《规划》提出高起点、高标准构建合作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并分级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15分钟、10分钟、5分钟三级社区生活圈。
明确机制细则,经济指标、税收五五分成
跨区域合作,机制怎么衔接?行政执法怎么分工、税费分成怎么确定?这些都需要出台一系列细则。合肥、淮南两市制定了《部分行政管理职权和执法事项改革试点方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计》及《分配方案以及税费分成方案》等3个方案,捋顺了合作区的发展机制。
在部分行政管理职权和执法事项改革方面,按程序成立合淮合作区管理机构,依法依规在合作区内行使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及组织实施、市场监督管理、生态环保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
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计及分配方面,依据省政府对各市的年度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按照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原则,对经济发展类、创新驱动类的经济指标,按照合作区完成实绩情况5∶5分成,由合肥、淮南两市完成切割,报省直相关部门审核。
在税费分成方面,按照“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权责对等”原则,合作区内实际产生税收由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寿县按5∶5分成,税收及非税收入等地方分成部分全额返还合作区,用于合作区滚动开发。
“合淮合作区建设是落实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合淮产业走廊的重要举措。”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对合淮合作区建设的指导,支持合作区先行先试,鼓励合作区在管理、标准、制度、规则等方面创新。同时,鼓励圈内各市在平等、互利、共享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土地、能耗、资本、人力等要素流通共享机制,逐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安徽日报 记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