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探索构建全链条闭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推动2022年技术合同交易突破千亿元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3-05-06 13:38:56

  国际在线安徽消息(刘旭东):“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83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登记科技成果5792项,同比增长45%,其中,实现产业化应用和小批量小范围应用4749项,占全市登记总数82%。”日前,合肥市科技局总工程师高致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近年来,合肥市持续探索构建全链条、闭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场”加速走向“应用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有服务保障、有转化链条、有应用生态的集成性科技成果转化系统。

  科技部火炬中心公示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拟备案名单,合肥新增13家,新增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达229家;依托安徽创新馆、市科创集团等单位建设5家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建设21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现代农业等10个细分产业领域,拥有超5000台总价值近6亿元的中试服务设备,服务企业超800家,项目经过中试后产业化成立企业75家;引入10余家海内外优秀载体及运营机构。

  探索

  强化服务保障能力

  2022年,合肥在全国率先组建4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对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工大、安大等在合肥主要高校院所,常态化登“门”(校门)入“室”(实验室),开展项目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目前已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797项,推动成立企业306家。

  合肥依托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三就地”统筹调度机制,及时协调、研究解决科技成果“三就地”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同时,合肥市构建“1+N”政策服务体系,施行《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种子基金管理办法》、《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分类支持管理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服务保障贯穿成果“发现、评价、转化、应用、产业化”等全部环节。

  协同

  集聚创新资源打造策源地

  2019年开馆以来,安徽科技大市场持续探索“前店+后坊”的发展模式,依托安徽创新馆,集聚全省创新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截至4月底,安徽科技大市场已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730余亿元,培养技术经纪人1300多名,实现全市科技系统和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全员“持证上岗”。合肥市加快构建国际人才通道,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平台载体,全市集聚外国专家1500余人。

  自2017年1月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合肥建成、在建、拟建和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2个。其中,依托稳态强磁场催生多个国家1类创新靶向药物,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孵化高科技企业7家。依托大学大院大所优势创新资源,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42家,力争到2025年超80家。其中,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推出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在全国推广。

  孵化

  创优转化应用生态

  2021年4月,合肥成立市科创集团,专注运营市级投资的创新平台资源,已为近300家次企业提供路演、融资等服务。在合肥市委科创委的统筹推动下,2023年3月,合肥市“科创大脑”正式发布。自2022年6月试运行以来,合肥“科创大脑”已汇聚近3千家高校院所、超万家企业数据,累计发布技术需求232项,成功实现揭榜129项,成交金额5.473亿元。

  “合肥在全国首创设立国有股权直投、总规模5亿元、风险容忍度高达50%的市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优质高校院所成果团队项目就地转化。”高致远介绍,目前该基金已立项支持项目82个,出资项目58个、金额超1亿元;天使基金已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国家高企101家。

  2022年,合肥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家,平均每天诞生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历史新高,总数达6412家;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00余家,同比增长近七成;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家,总数达139家。

编辑:查宛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