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安徽消息(刘旭东):5月30日,安徽省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安徽省气象局局长胡雯,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蔡正中,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聂中生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许梦宇
“安徽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0年至2022年分别位列全国第7、第10、第7。”胡雯介绍,2020年5月27日,安徽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意见》。
“精”向发展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安徽建立了“政府、部门、企业”三方联合的气象科技发展新模式,安徽省气象局与省科技厅共同实施江淮气象联合基金;支持省内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攻关;集聚配置创新资源,组建气象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将气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奖补平台,气象青年英才数量排名全国第二。
“安徽在积极争取‘雷暴云起放电过程的立体协同精细化观测’‘对流云不同生命期中气溶胶影响云和降水的机理及反馈研究’两个‘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国家重点专项项目。”聂中生介绍。
监测是数据的源头,是预报服务的前提,安徽建成综合立体智能协同的精密气象灾害监测网,雷达覆盖率位居全国第5,地面站网密度提升至6.2公里,建成了“数算一体”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安徽建立了零时刻到年际的网格化智能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多要素网格预报产品分辨率达1小时、1公里,暴雨、强对流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暴雨预警准确率由86%提升至90.5%,强对流预警提前量由38分钟提升至41分钟,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左右。
“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安徽构建农业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五步工作流程,获评中国气象局创新工作;实施中国气象局保障粮食安全智慧气象服务试点,面向9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安徽打造“公里级”的高速公路气象监测网、站网密度全国最高,开展“分钟级”的能见度预警服务,形成以气象监测预警为先导的恶劣天气交通应急处置闭环,因恶劣天气导致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和伤亡数双下降。
安徽气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断深化。合肥市成功创建省会城市中首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安徽17个县(区)被认定为“中国天然氧吧”,认定“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20个;24种安徽特色农产品获评“安徽气候好产品”。
气象服务为防灾减灾赢先机
安徽发展“网格实况+智能网格预报+隐患点及致灾阈值”风险预警业务,气象、水利部门实现全省雨量站点实时降雨信息共享;水利、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安徽省气象局与省广电局合作,实现20万部应急广播播发高级别气象预警信息;气象服务插件嵌入“皖事通”“游安徽”平台。
安徽成功应对2020年全域性大洪水、2021年“烟花”台风、2022年伏秋连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安徽省气象局强化流域防汛抗旱气象联防联控机制,相关做法得到中国气象局肯定并全国推广;累计向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材料486期,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7.2万次,覆盖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1.4亿人次。
蔡正中介绍,安徽省应急厅、气象局2023年将共同制定《安徽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安徽省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下一步,安徽省应急厅将会同省气象局等部门进一步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应对措施,督促各项机制落实落地,发挥实效。
汪克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预计安徽省2023年夏季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夏季平均气温较常年(24.8℃—27.8℃)偏高1℃—1.5℃,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较常年(11天—31天)偏多6天—10天,高温热浪和气象干旱较为明显,但比2022年偏轻;影响安徽的台风1个—2个,接近常年(1.9个),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至9月。4月1日开始安徽省提前进入汛期气象服务状态,组织各市县气象局及直属业务单位开展汛前准备工作自查,进一步规范预警发布与临灾“叫应”机制,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气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