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蓄洪区蝶变展新姿
来源:安徽日报  |  2023-08-18 17:38:52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第一天,便来到位于阜阳市阜南县的蒙洼蓄洪区,了解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

  昔日水患处,今朝幸福景。近日,记者在蒙洼蓄洪区等地走访时了解到,蒙洼蓄洪区奋力推进兴水之治、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工作,水利设施经过改造加固,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蓄洪区因地制宜种植水生作物、发展适应性农业,人水和谐的路子越走越宽,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8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只见沥青路面干净整洁,居民的庭前屋后种满了绿植,不少老人正在公共广场的凉亭下闲坐聊天。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村容村貌,并走进村民的家,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受灾损失、生产恢复等情况。如今,经过环境整治、居民搬迁等方式,庄台已华丽蝶变,成了蒙洼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前我们这都是泥土路,一下雨就是一脚泥,你看现在环境多好,路也宽了,还有专人打扫,住得多舒服!”谈起近几年的变化,今年85岁的付大爷感慨地说。

  “总书记希望乡亲们自力更生,继续努力,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三年来,咱们这儿的干部、群众积极性更高了,大家一起为庄台建设出力。”曹集镇党委委员杨蕾蕾告诉记者,目前,该镇在改善设施条件、提升人居环境基础上,计划利用西田坡庄台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采用集“垂钓+采摘+农家菜”于一体的新模式,带动当地人民致富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近年来,阜阳市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去年,阜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1元,同比增长6.3%;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4349元,增长14.3%。

  在位于阜南县王家坝镇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的工厂内,缝纫机的“哒哒”声不断传来,工人们正熟练地缝制布包。“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车间里,这行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记者了解到,成立于2015年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箱包生产企业。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当地助力乡村振兴的明星企业,在这里工作的多是附近村民,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以前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现在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订单也越来越多,每个月收入能有4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已在红亮箱包工作9年的员工郑继影告诉记者,公司福利也越来越好,不仅中午可以在食堂吃饭,公司还在暑假专门请了老师来照看员工的孩子。

  红亮箱包公司负责人王恒亮向记者介绍,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工人月平均工资从三年前的2000多元提升到现在的3500元,人数也增加到130多人。去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1700万元,年生产各类箱包100多万只,产品远销海外。

  因地制宜,增收路子多。近年来,阜南县大力发展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耐水杞柳“五水”农业,围绕“优粮、强柳、扩菜、壮畜、增果、兴鱼、融产”的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其中,芡实的种植,是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发展适应性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王家坝镇仁超芡实基地,绿色的芡叶层层叠叠,铺满水面。工人们戴着厚厚的手套,拿着镰刀在水塘中收割芡实果。另一边的棚子里,几名工人正在机器旁进行芡实去皮加工。

  “蒙洼蓄洪区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却很适宜种芡实。”仁超芡实基地负责人任超对记者说,目前,该基地已流转土地520亩,带动50多人务工。通过采用芡实、小麦轮作,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每亩地一年产值有6000多元。

  如今,芡实成了王家坝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基地已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种植的芡实品种不断优化,初加工设备也已完善。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发展壮大芡实产业,探索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望着满塘的芡实,任超干劲十足地说。(安徽日报 记者 许昊杰 安耀武 刘子凌)

编辑:刘旭东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