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巢湖,气象万千,创新奔涌。8月17日,位于巢湖之畔的安徽创新馆人流如织。这个汇聚了近2000件高精尖科技成果的场馆,在暑假期间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顶流”地标。一批批参与研学活动的青少年,前来围观“大国重器”,在这里种下科技梦想。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创新馆参观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三年来,我们的展品从1400件增加到2000余件,每年的参观人次从12万增加到45万,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从每年的68场增长到今年的350场,累计发布的科技成果也从300余项达到3000余项。”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公司董事长王倩介绍,近年来,该馆还成功探索出国内首创的展示转化交易一体化服务模式,打造了“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科里科气”,成为合肥的鲜明“标签”。近年来,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重大科技成果在合肥先后诞生,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肥落户,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组建运行,“科大硅谷”启动建设,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0余个……2022年,合肥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较上年提升18位,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创新聚变,助推产业裂变。走进位于长丰县下塘镇的中创新航合肥项目基地,只见这里厂房林立、车辆穿梭,生产线上一片繁忙。“7月3日,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使用的就是我们全球独创的这款OS电池。”指着一个长方形的银色锂电池包,中创新航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敏告诉记者。
在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下,一批战新产业在合肥加速积聚、发展壮大,“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成为合肥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3%;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6.2%,创历史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7.9%。
内向“发力”,还需外向“借力”。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讲话精神,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积极推动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主导运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长三角39个城市实现铁路互联互通……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等生”。
高质量发展,保护生态是应有之义。入秋时节,记者走进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十八联圩湿地,只见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静静流入巢湖,飞鸟怡然、鱼翔浅底,一幅人湖和谐、城湖共生的美丽图景正徐徐打开。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联圩时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其生态保护始终牵动各方关注。近年来,合肥市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用包公精神铁腕治污、用愚公精神久久为功,加快打造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名城”。如今,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初步建成,一条“翡翠项链”构建起巢湖保护的生态屏障,去年合肥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高质量发展,需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烟波浩渺的巢湖北岸,巍然耸立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犹如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展现出势不可挡的前进力量。2020年8月,在考察渡江战役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3年来,合肥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上下同心,拼搏奋进,在一场场“大考”中砥砺前行。坚持民生为本,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追求,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近年来合肥公共财政支出超八成投向民生,成功入选“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安徽日报 记者 许根宏 丰 静 许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