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关键变量”化为“最大增量”——聚焦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
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
8月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来好消息:我国新一代粒子物理研究利器——超级陶粲装置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启动,这标志着超级陶粲装置距离落地又进一步,坐落在江淮大地上的大科学装置群有望再添新成员。
目前,安徽省已经投入运营和建设中的大科学装置总计有12个,全部集中在合肥市。其中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全超导核聚变装置、强磁场实验装置等3个已投入使用,6个大科学装置正在建设,另有3个大科学装置立项筹备。
大科学装置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需要重器,它们如巨人般托举起科学的明天,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大科学装置还是先进技术的工程集成,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既具有先进性,也具有工程可实施性,产业化落地有望产生引领市场的产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合肥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这里规划有约20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科里科气”也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在这里,大科学装置的“沿途下蛋”机制也逐步形成。
在合肥的科学岛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青松团队针对淋巴瘤、乳腺癌等疾病的新药研发取得进展,3款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申报阶段。“核磁技术对解析药物结构、筛选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刘青松说。
大科学装置促进科技成果就地应用,在安徽不断开花结果。基于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建设运行中的超导、磁体、低温、电源等衍生技术,成功研制出当今国际先进的新型治疗肿瘤方法——全球最紧凑的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前不久举行的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产业峰会上,激光扫描式眼底相机、曲率玻璃智能生成线等12个项目现场签约,线上线下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82.2亿元。
为了让大科学装置更好更多地衍生一批高端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安徽省一方面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一方面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平台建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通”。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和种子基金,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尤其是要抓好大科学装置建设、运用这个“法宝”,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力争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
安徽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要坚决扛起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建强“国家队”,在深空探测、核聚变、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争创更多国家实验室或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强“省级队”,构建使命驱动的原始创新平台、服务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改革引领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
借助大校大院大所聚集的优势,安徽省将努力用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效为一域争光、为全局添彩。(安徽日报 记者 陈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