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京举行的安徽招商座谈会上,谈及“长江过不过安徽”,不少北方人或意识不到安徽是长江流域省份,或以为“皖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江、支流,更别提外国友人对此的认识。不能不说,长江没有成为安徽鲜明的文化标识,是极其遗憾的事情。
滚滚长江,奔腾向海,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长三角的一员,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当前,安徽应打响长江这个安徽最鲜明的文化标识,擦亮长江这块底蕴深厚的文化招牌,让安徽与长江自信、开放、富庶、活力、生态、现代等文化意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长江、淮河横贯西东,安徽因而有“江淮大地”之称。但在不少人心里,把安徽与淮河联系起来较多,与长江联系起来较少。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由于“两边翘,中间低”的总体地势,处于中游的淮河安徽段自古以来便饱受洪涝之害,也因此常与水患、贫穷、落后等意象相伴。因此,我们在保障淮河安澜、加快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淮河的同时,应积极推动长江文化资源和长江的良好意象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并从安徽开始形成长江下游平原,这就是长江三角洲。安徽成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成员,安徽城市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成员,在地缘上就是由此而来。目前,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里以占全国4%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国1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4%的经济总量。
长江安徽段八百里,历史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凌家滩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到5300年前,还有铜陵的青铜、马鞍山的钢铁、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以及“芜湖铁打姑孰画”……有学者研究,长江安徽段流经吴楚文化交汇区、江淮文化区、皖南文化区、徽州文化区,对长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着重大和深刻影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仙李白一生行游四方,传世1000余首佳作,仅在安徽就留下200余首。千百年来,在长江安徽段,众多文人写就脍炙人口的名篇。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此开启救亡图存的探索,怀爱国心、立兴国志、践强国行,前赴后继。这些都承载着长江流域民众及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是长江文化的明珠、中华文明的瑰宝。
目前,安徽是唯一被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同时覆盖的省份,这是安徽发展的独特优势。用好长江这块金字招牌,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对安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整合沿江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讲好长江与安徽故事,把长江打造成安徽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让开放进取的安徽意象更广泛地深入人心。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砥砺与时俱进的长江品格,扩展开放包容的长江胸怀,长三角“上进生”安徽,把握国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的“天时”,用好沿江近海、居中靠东、承南接北的“地利”,放大锐意进取、善作善为、共享机遇的“人和”,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定能凝聚不断突破的强大势能,奏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澎湃乐章。(安徽日报 吴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