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易地搬迁守望相助 团结同心共绘画卷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3-09-25 11:45:46

  金秋九月,叠翠流金。走进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青草绿树,郁郁葱葱。青砖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活动中心设施齐全;手工车间忙碌有序,工人娴熟地裁布缝衣……广场上,居民们三五成群徜徉在林荫小道,乡里乡亲聊着家长里短,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新民社区成立于2012年7月,是自治区“十二五”劳务移民集中安置区。11年后的今天,汇聚着宁南山区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壮族等4个民族的2490户9451名劳务移民,一步步创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一幅民族团结、福泽百姓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解忧纾困 建设和谐之家  

  “11年前大家搬到这里时,人生地不熟,心里很忐忑。经过政府积极引导,并提供多种途径就业,居民们逐渐适应了新生活。如今,社区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干劲越来越足。”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倪萍笑着说道。  

  作为劳务移民社区,如何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有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民社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2013年搬迁后,王连顺一家成为社区特别关注的家庭。王连顺是聋哑人,四十多岁没有结婚。由于身体原因,不常与周围居民交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王连顺一家尽快适应新生活,社区工作人员自费为他购买了补鞋机,挂上“哑巴修鞋”的牌子。将地摊安排社区保安室旁边的位置,居民们也都自发自愿地去照顾他的生意。慢慢地,王连顺摸索出了修补的技巧,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用一台补鞋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幸福之路。虽然不会说话,但常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无不在表达他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绽放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邻里情谊。  

  这样的故事在新民社区还有很多,当前,社区日均为居民办理事项100余件。通过整合资源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将党建、就业、综治、民政等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其中。宣传移民政策、推介就业岗位、落实社会保障,实现居民办事“只进一扇门”,真诚服务、认真落实,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拓宽渠道 搭建就业平台  

  在新民社区“沐恩巧媳妇”手工车间,安置着30台制衣设备,20多名女员工正有序地缝制服装。

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易地搬迁守望相助 团结同心共绘画卷_fororder_截屏2023-09-25 10.46.00

新民社区“沐恩巧媳妇”手工车间 摄影 芦思远

  “现在我也是家里的‘顶梁柱’,社区为我们组织岗前技能培训,不用出远门一个月就能挣5000多元。”梁锐锐一边娴熟地用缝纫机缝制服装,一边高兴地说,这里上班不仅时间自由,还能照顾家里,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  

  在这个195平方米的工作车间里,解决了30余名居家妇女的就业问题,目前平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帮助迁移民妇女增长知识与本领,实现了就近安置、灵活择业。倪萍介绍,社区对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就地就近、居家灵活、劳务输出三种就业方式,引进企业创办“沐恩巧媳妇”手工车间,打通直播带货的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流程,带动各民族妇女创业就业。  

  11年间,新民社区的1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社区创新实现就业增收的民生服务,居民们也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因地制宜 促进精神互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民社区的居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新期待。

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易地搬迁守望相助 团结同心共绘画卷_fororder_截屏2023-09-25 10.47.52

社区志愿者为居民讲解书籍内容 摄影 芦思远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新民社区分类分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建成自治区级“文化大院”,形成“刺绣天天练”“书画周周见”“演出月月新”“秦腔季季唱”“社火年年旺”的浓厚文化氛围,创立“团圆百家宴”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分众化开展“面对面、点对点、接地气”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出集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居民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劳务移民”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社区成立了文明实践中心,我们有空就去那边跳舞,下棋,还有秦腔班在那边演唱,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在这里,大家都有兴趣干啥就加入,邻里之间相互都有照应,儿女也放心我住这里。”在广场溜达的杨阿姨开心地说。  

  “让群众在新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这是新民社区党委最大的愿望。”倪萍说,“刚开始各民族群众聚居在一起,但是互相交流不多,后来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上村上医院、学校、市场、活动广场等基本设施不断完善,各族群众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现在已经是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家庭了。”  

  下一步,新民社区将以民族团结文化活动为契机,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团结意识,完善各民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空间建设,完善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培育社区公共精神。进一步营造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在社区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乐章。(文/图 芦思远)

编辑:郭建国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