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市域治理现代化、数字化改革,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平安婺城实现“十八连冠”,平安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勇夺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上升,绘就了宜居、祥和、幸福的平安婺城新画卷。
有“娘舅”,化干戈为玉帛
“我叫郑菊仙,我想谢谢张娘舅……”前几日,一封由省委政法委通过金华市委转交的感谢信送达婺城区,信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情真意切,流露着婺城区白龙桥镇筱溪村村民郑菊仙对“老娘舅”张路前的感激之情。
2019年5月,在一起农用三轮摩托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中,乘车人郑菊仙受伤。因双方车辆均没有购买保险,且双方责任人年纪都较大,赔偿能力非常有限,4年多来,郑菊仙多番努力,仍未得到赔款。
郑菊仙抱着“最后再试试”的心态找到了张路前。“张娘舅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说一定会帮我解决问题。”郑菊仙看到了希望。
随后,张路前和同事多次上门释法明理,并将当事人拉到调解桌前耐心调解。最终,拉扯了4年多的矛盾纠纷终于解决,郑菊仙收到了满意的赔偿款。
以张路前名字命名的路前调解工作室,是婺城区司法局派驻到婺城区社会治理中心的“老娘舅”工作室,也是这里的一块“金字招牌”。
“能帮上就好,大家都不容易,有需要我们肯定尽最大努力。”张路前说。“调解协议书上看似只有几个签名,但背后付出了很多努力。”张路前回忆,在调解一起征迁纠纷时,调好、推翻、再调、再推翻……直到当事人达成协议。
张路前是婺城区人民调解员的一个缩影。婺城区深耕本土司法文化特色,自2010年成立首个“老娘舅”调解组织以来,逐渐发展成为覆盖全域的知名调解品牌。如今,全区有各类调解组织458个、调解员1418人,其中专职调解员75人。
几年来,婺城区已有12人被评为市级优秀调解能手、5人被评为省级先进、2人被评为全国调解模范,7次登上央视《小区大事》栏目,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0000余件,在当地形成了“有矛盾、找娘舅”调解文化。
有“网格”,旁观者变参与者
“反正我家不同意,噪音多,总归让人不太舒服!”日前,在婺城区新狮街道柳湖花园社区,有部分居民对小区的老年居家康养中心设址表示反对。
社区党委书记陈琦通过微网格长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将这些居民召集起来开会,听取他们的诉求,随后公开了下步施工方案,并就大家关心的噪音等问题作出了改进。最终,居民们表示理解,康养中心得以继续建设。
柳湖花园社区成立于2004年9月,辖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共有柳湖花园、绿城御园等小区29个,近6000户、1.2万余人。
偌大的社区、上万的人口,矛盾必然会有。能够快速解决矛盾,离不开“网格”的力量。目前,整个社区已划分成住宅类微网格168个、单位独立微网格7个、沿街店铺微网格5个。
近日,在柳青街的片区网格例会上,专职网格员鲍巧丽和沈陶剑召集片区网格员们,重点对电瓶车的停放情况作了探讨,集思广益,找出解决办法。网格员们回去后,将会议内容向居民们指导解说,“以点带面”又回到“点”,将这一隐患消除在源头。
社区将“微网格”基层治理体系整体纳入数字化平台,建立“网格队伍”“网格单元”“网格业主”三级多跨串联的积分系统,升级建立“1159”网格智治体系,即“1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1个数字化平台、5项工作要求、9项工作职责”。
为全面激发网格员志愿服务热情,确保网格员留得下人、扎得了根,持续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成为社区深扎于居民中的“根须”,社区依托“未来社区”数字化模块,以自动抓取处理事件形成正向“和美币”积分,定期开展排名评选。同时,社区面向微网格单元制定积分指数,对排名靠前的微网格单元所有业主给予奖励,培养大家“和谐共荣”的意识,引导居民由旁观者向和谐社区建设参与者转变,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热情。
有“四治”,乡村成景区
婺城区白龙桥镇新昌桥村,有着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工程——旱龙堰,在加上清澈的白沙溪,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这里还有小木头雕刻艺术空间,手艺人纯手工的木雕作品也吸引了许多木雕爱好者前来学习体验……这些对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有着重大影响。
一直以来,新昌桥村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争先行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捏指成拳,为推动共同富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自己议事、自己干、自己管,还自己制定村规民约。至今,新昌桥村村民自己议事近百起,召开村民大会50多次,有事大家一块儿商量、共同决议。
“我们村有中医馆、茶馆、民宿、农家乐……都是村干部带领我们一步步建设起来的。夏天这里是避暑玩水的圣地,村民开的饭店每晚都排队!”村民老陈骄傲的说。
“新昌桥村就是一个大家庭,一有什么事或者活动,我们都会来参加。我现在吃饭就在村食堂里,免费的!”年过七旬的村民张大爷很是满足。
原来,在乡贤的资助下,村中年满70岁的老人可以在居家养老食堂内免费吃饭,还有乡贤给老人们提供油、米、面粉、电视机等,另外还有乡贤回村举办晚会、修建“长生亭”“彩虹桥”,让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更舒心。每年村民还会自发组织举办活动,例如端午节包粽子、老年人智能机培训等活动,自治自乐,乡村生活更丰富了。
“前不久我们村放映了电影《孤注一掷》,这比一般的反诈宣传有冲击力多了!”村民老贾感叹说。据了解,新昌桥村与白龙桥司法所、派出所也有密切合作,在村“乡愁记忆馆”前打造法治广场、影院,用村民喜欢看、看得懂的漫画、文字和影片,进行政策法规、道德文化等知识宣传,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在新昌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内,构建起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平台整合数据,搭建出了便民服务体系,还安装了政务通一体机,方便村民不出村就可办理相关业务,畅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新昌桥村结合村情实际,大力推广“村婺通”,构建全村参与、群策群力的治理体系,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良好局面。村民通过小程序发布和参与各类活动、参与乡村治理,并按照制定的规则获得积分;通过“微心愿”认领,把温暖送到村民心坎上。
“新昌桥村打响了白沙溪文化名片,在‘四治’背景下,村民们依托滨水景观、美食广场、特色民宿等,留住客源拉动消费,每日引流千余人,日营业额达到5万元左右,真正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村党支部书记柯健康说。(江胜忠 项雅琦 樊卫泽 周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