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4日,“2023海河眼科国际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传承、创新、发展、未来”。11月4日,视光分论坛之“青年创新论坛”拉开序幕。天津市眼科医院李月平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柯碧莲教授主持。
天津市眼科医院郝瑞副主任分享《蓝光的是与非》。郝瑞介绍,研究表明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蓝光比较敏感,由其介导的非视觉系统调节功能会受到蓝光照射的影响,如一些基础生理调节、行为调节以及认知过程等。在对视觉系统的影响中,郝主任提到,虽然持续暴露于大量蓝光下会引起视网膜损伤,但正常生活环境下的蓝光不会引起视网膜损伤。虽然蓝光具有光毒性易引起黄斑变性,但“光毒性—AMD”假说尚未得到证实。
天津市眼科医院郭雅图副主任分享《婴幼儿视力的发育特征》。郭雅图围绕婴幼儿的视觉发育与视力评估展开,首先讲到婴幼儿视觉通路解剖的生理基础,并提出婴幼儿视力评价的难点在于配合度差、认知困难。最后,郭主任提到儿童视力检查要基于相应年龄的发育特点以及配合程度进行选择,其中神经电生理(VEP)可以作为客观的评价指标,结果真实可靠。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孙伟教授分享《眼球生物学参数在近视发生中的变化规律》。孙伟讲到婴幼儿眼轴、角膜屈光力及晶体屈光力的发育特点,揭示了2岁前儿童眼轴呈现快速增长,此时角膜屈光力也会快速下降,从而代偿了眼轴的增长。而2岁以后,眼轴增长速度减缓,角膜屈光力趋于稳定,此时晶状体屈光力的下降则可以代偿眼轴增长带来的屈光变化。
天津市眼科医院谢芳副主任分享《间歇性外斜视中枢机制研究进展》。谢芳讲到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肌肉结构改变、眼眶和筋膜等结构变化、屈光异常的改变、遗传因素等,但往往大部分患者原因不明,可能与中枢融合、辐辏和调节功能失调有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柯碧莲教授分享《AR辅助2D/3D视频使用对眼表及视功能的影响》。柯碧莲表示,现有研究中表明头戴式VR显示器会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并引发视疲劳,观看2D/3D视频后同样会增加主观视疲劳症状。其研究结果对长期使用视频终端用户的视觉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 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