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的夏天,我得偿所愿入职了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也加入了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为首届基础医学朱宪彝班的毕业生,我不仅在转换了身份之后重回了天医校园,更以2023级基础医学(朱宪彝班)班导师的身份重返了我梦开始的地方。”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青年教师汪子涵激动地说道。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青年教师汪子涵 摄影 文言
医学院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地。长久以来,天津医科大学秉承德高医粹育人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而如汪子涵一般,从天医走出又回到母校继续科研之路,并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的年轻学者,便是天医人才培养的最好例证。
在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天津医科大学实施基础医学“本博连续培养”计划。汪子涵所提到的基础医学(朱宪彝班),便是2014年学校新增设的专业,每年招收20人,独立成班。
在临床医学“5+3+X”本硕博贯通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下,临床医学朱宪彝班实施“基础-临床”双导师制,以“课程人文、课程预防”为新理念,重塑阶梯式能力递进的新课程体系,通过实施整合课程和PBL教学改革、重塑临床技能课程、引入标准化病人、实施多元评价等多种举措,强化学生临床思维训练和临床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出具有卓越临床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此外,该校还推出“未来医学科学家”和“未来医学家”项目,从本科生中遴选优秀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为培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开辟了新的路径。
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朱宪彝班)2015级学生李徐梓超 摄影 文言
作为天医科研青年,李徐梓超多年来致力于解析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刚入校时,懵懂的我们充满了对科学研究的憧憬。在校期间,我们在各个实验室轮转,也经历了不同的机遇与挑战。”
现如今李徐梓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蛋白质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同学们在病理学、免疫学等专业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病理学专业的同学们通过组织学和分子病理学方法,深入研究疾病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未来的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李徐梓超说道。
不仅仅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天津医科大学还不断进行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2019年整合原有的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眼视光学4个本科专业,组建医学技术学院,还新增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打破学校壁垒。
2020年7月,该校“未来医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聚焦革命性、颠覆性医学技术人才需求,对接精准医学、智能医学等新理念,并深化了“校-院-企”合作。同年12月,成立金域产业学院,开启校企直联深度协同育人办学模式。2022年重塑生物信息学专业,加强了医理工融合,为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输送人才。
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张恒及其学生正在做研究 摄影 文言
“蛋白质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关键执行者,crispr基因编辑技术2020年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发现在识别特定的基因后,该系统可以对特定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处理。这一发现扩展了crispr编辑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应用范式,将为crispr技术的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张恒带领团队一直以来从事蛋白质领域的相关研究。在他看来,这项技术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有望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说起天医的人才培养,张恒认为,朱宪彝班学生是天医培养的强大科研后备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许多高年级的朱宪彝班同学已经成为实验室的骨干力量,为医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文 张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