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主题采访高校行活动,走进中国民航大学,深入了解科技力量支撑下,新一代“民航人”的不懈追求和远大梦想。
科研,一直以来是中国民航大学在各项工作中的重点抓手。该校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科创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提升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驱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产业对接的科技支撑能力。
中国民航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院定位于超前探索,领先创新,设立民机安全性与适航研究院、空域融合安全运行研究院、四型机场研究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通用航空与智能网联研究院,以及国际航空法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和指导建设中航大科技园。五大研究院培养出一批具备“领跑”潜力的一流团队,形成民航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生力军。
在中国民航大学东丽校区,该校双碳和发动机安全性研究型创新团队在盐碱地上实现了芦竹的成功种植,并联合合作单位以芦竹为原料,在实验室制得生物航油组分,通过工艺优化调整组分,甚至可得到100%的芦竹生物航油。
该团队成员杨晓军介绍:“芦竹是可规模化供应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原料,它生长速度快,吸收二氧化碳量约为森林的5倍,属于环境友好型能源植物,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团队针对芦竹从种植到提炼的成果展示 供图 中国民航大学
据团队成员洪志亮介绍,依托实验室软硬件平台和团队的师资队伍,中国民航大学与中国航发商发共同成立了商用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联合创新中心,聚焦国产商用航空发动机的难点问题,校企合作、集智攻关,助推了国产“大飞机”早日换装中国心。
“高校实验室定位于超前探索、领先创新。比如,振动问题一直都是导致结构失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学校的带领下,首次提出并建设了转子非稳态热致振动试验系统,填补了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洪志亮说道。
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唐杰长期从事飞机液压系统智能运维技术的研究,其团队依托天开园政策,在天开园成立了小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该团队研制的APU滑油热交换器测试设备及清洗设备已在国航成都基地投入使用。
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团队成员与山东航空飞机合影 供图 中国民航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适航团队致力于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关键技术的研究,团队成员曾参与了国内多个民航航空器型号的适航审定支持工作。
“5年间,我们超过300人次奔赴洛阳实验项目合作方进行现场办公,800公里外的洛阳王城大道就像是津滨大道的延长线,去航空工业613所现场办公就好像在‘中航大’上班一样自然。这一切都为了那个‘首次将国产高安全性等级机载航电设备加装到主流运输航空飞机上’的梦想。”团队成员王鹏说道。
2023年6月初在青岛,由中国民航大学团队支持、航空工业光电所研发的HUD系统在山东航空B737-800飞机完成了地面测试及试研发的HUD系统在山东航空B737-800飞机上安装成功,完成了地面测试及试飞试验,并顺利通过了中国民航局的现场目击审查。
中国民航局分别于2023年9月份和2023年11月份为HUD系统及加改装方案颁发了技术标准规定许可证和补充型号合格证,中国民航大学在助推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道路又迈出坚实一步。(文 张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