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说不可2023丨撤离尼日尔 再失萨赫勒地区支点 法国在非洲影响力进一步下滑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  |  2023-12-28 15:43:02

  2023年对于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艰难的一年。极端天气肆虐,引发日益严重的粮食不安全、贫困和流离失所;回溯奴隶贸易史,非洲呼吁西方国家承担历史责任,推进正义事业并向非洲人民支付赔偿;西非与萨赫勒地区安全状况再度恶化,尼日尔、加蓬相继发生政变,非洲国家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美联储连续激进加息,使非洲国家本就高企的通胀压力日益加大。当然,即便面对一系列内外部冲击,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非洲大陆前行的主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非洲总站年终特稿《“非”说不可2023》将通过多篇深度报道,梳理2023年度非洲大陆面临的多重挑战,呈现非洲通过多边合作、金砖机制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寻求自主发展之路和民族复兴的情况。

  驻尼日尔法军撤离 法媒:法国十年“反圣战”行动终结

  12月22日,随着最后一批50名法国士兵乘坐运输机从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的空军基地飞往法国和乍得,法军于10月10日启动的撤离尼日尔行动结束,1500名驻尼日尔法军全部撤离。同一时间,法国驻尼日尔大使馆对外称“因无法履行外交代表的全部任务,被迫无限期关闭”。

  今年7月尼日尔政权更迭以来,围绕法国在尼日尔驻军问题的争议告一段落。法国24电视频道在报道中称,此举意味着“法国在西非萨赫勒地区十多年来的‘反圣战’行动宣告终结”。

  回顾过去两年,法军先后从马里、中非共和国和布基纳法索撤离,人员从高峰期的5400多人缩减到现有的约1000人,法国在西非萨赫勒地区的军事存在日渐式微。

  此外,非洲多个前法国殖民地国家正进行“去法国化”运动,法国逐渐失去了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和曾经受尊重的地位,“法属非洲”时代正徐徐谢幕。

  尼日尔政变后反法浪潮汹涌 “非洲宪兵”无奈再次撤军

  7月26日,尼日尔总统卫队士兵在首都尼亚美的总统府内拘留了总统穆罕默德·巴祖姆,当晚政变军人宣布已推翻巴祖姆政权并接管国家事务。28日,尼日尔前总统府卫队长奇亚尼宣布出任尼日尔保卫祖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同日,该委员会发表声明称,该委员会主席奇亚尼为国家领导人。

  尼日尔军人政变的理由与马里和布基纳法索如出一辙,都是“安全局势持续恶化、政府对经济和社会治理不力”,剑指法国。巴祖姆被扣押,西方媒体也惊呼法国恐失去在萨赫勒地区的一位重要盟友。事发后,法国拒绝承认政变军人的合法性。

  7月30日,法国宣布暂停对尼援助。当天,支持政变军人的尼亚美民众冲击法国大使馆,他们在使馆门前呼喊“打倒法国”等口号,其间有人纵火烧门和向使馆投掷石块。两天后法国就决定从尼日尔紧急撤侨。

  8月3日,尼日尔政变军人当局宣布废除与法国签署的军事合作协议,要求法国驻军在9月3日前撤离,法方强硬回应称尼日尔政变当局无权废除协议。8月25日,尼日尔军政府要求法国驻尼大使西尔万·伊泰在48小时之内离境,法国不屑一顾,拒绝召回大使。

  9月初,撤军截止日期临近,尼日尔数千民众将法国驻尼亚美基地团团围住,“打倒法国!法国滚出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些人试图闯入军营。与此同时法国驻尼日尔使馆的供应被切断,物资被降至“战时定额”,大使西尔万·伊泰形同人质。

  在重重压力之下,9月5日,法国国防部称就法军撤离事宜与尼军政府“交换意见”,此前多次强硬表示不承认的立场翻转。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称,将召回驻尼日尔大使,并结束在该国的军事存在。“法国24小时”新闻网称,经过与尼日尔军政府近两个月的对峙后,马克龙最终还是“屈服了”。

  此次从尼日尔撤离,是法国继从马里、中非共和国、布基纳法索撤军后,两年内第四次从非洲国家撤军。其中在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被下3次逐客令,让法国在萨赫勒地区颜面尽失,法国的“非洲宪兵”地位也难以为继。

  法国反恐框架被摒弃 萨赫勒地区国家决心自主维护安全

  法军的撤离被尼日尔民众视作“新时代”的开始,执政的尼日尔军政府也认为这是一场重大胜利,对外宣称这是“迈向尼日尔主权的新一步”。

  法军撤离,萨赫勒地区安全形势将如何演变?一些西方媒体对此表达了担忧,认为形成的“反恐真空”或导致“圣战”武装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进而整体上恶化萨赫勒地区乃至几内亚湾的安全形势。

  不过萨赫勒地区国家的民众并不认同西方媒体这样的悲观预言,他们认为法国军队存在期间并未明显改善安全态势。尼日尔军政府则表示“决心通过巩固国家军事和战略能力来应对挑战”,奇亚尼上台后对国防系统进行了改组,近期还成立“保护家园团结基金”,通过向民众募资来筹措反恐经费。

  9月16日,马里、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签署协议,宣布建立“萨赫勒国家联盟”。该联盟一方面是为应对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可能发动的军事干预威胁,另一方面将协调打击三国边界地区肆虐的恐怖主义活动。

  这项合作机制是对2014年法国主导成立的“萨赫勒五国集团”的一种取代,由于不满法国借该组织发号施令,目前马里、尼日尔和布基纳法索均已退出“五国集团”,造成了该组织事实上的解散。

  不论是尼日尔决心自主力量构筑反恐防线,还是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三国建立同盟抱团反恐,抑或是俄罗斯向萨赫勒地区提供大力支持,这些举措成效都还有待观察。萨赫勒安全的复杂性也包含了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诸多难题,有法国学者在分析法国“萨赫勒战略”的失败时表示,法国太过片面地依赖军事手段,而缺少了对各国发展的支持。

  非洲反法情绪由来已久 历史现实因素交织

  近年来多个发生政变的国家均在前法国殖民地,也是被称为法语区的非洲国家,陆续将法军驱逐的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也在此列。这些国家多年来和法国有着紧密和特殊的利害关系,而他们对法国的不满情绪由来已久,殖民历史与当下的政治安全问题互相交织,逐渐累积成一股强大的反法浪潮。

  经济上残酷掠夺致非洲国家经济基础薄弱 发展水平低下

  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历史已逾百年,但是大多数非洲法语国家尤其是萨赫勒地区国家发展状况堪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这与法国曾经的掠夺式殖民有着直接关系。法国公司在当地获取资源和原材料,倾销商品获取大量利润但却无意推动当地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通过建立非洲法郎区,统一货币,掌控了法语区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命脉,加深他们对法国的依附。目前共有14个非洲国家使用西非法郎或中非法郎,其货币储备存放在法国中央银行。这些经济掠夺历史在非洲年轻人眼中就是法国的“原罪”,使得其从民族情感上对法国产生了排斥。

  民主问题搞“双标” 动辄干预非洲法语国家政局

  法国一方面倡导民主,但又与非洲国家的一些统治家族交好,以换取利益和便利,在民主问题上搞“双重标准”。西非国家的高层及政客多有留法和亲法背景,这是他们获得法国支持的政治资本。对于不利于法国的政局出现,法国则会出面施加压力,从政治和经济层面进行约束和威胁,左右政治精英们执政方向。

  如果经济政治手段不能奏效,法国在非洲多国的大量驻军就可派上用场。据不完全统计,1962年至今,法国对非洲至少进行了25次军事干预,其中包括2013年试图帮助中非“恢复秩序”的“红蝴蝶”行动以及2015年结束的干预科特迪瓦内战的“独角兽行动”。

  长期以来对非洲法语国家的有力控制,让法国当政者习惯于“家长式”的作风,对非洲法语区国家事务颐指气使,法国政府居高临下的傲慢姿态引发非洲国家各界的普遍反感。

  反法浪潮席卷并向文化生活领域深入 法国须调整自身角色

  如今,反法情绪已蔓延到了大多数法语非洲国家,从马里到刚果(金),从塞内加尔到加蓬,法国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丧失。非洲领导人和舆论越来越直言不讳地表达他们对法国的不满,前法属殖民地国家在政治军事上与法国关系日益疏远,在文化和生活上也正在以更大力度与法国切割。

  今年7月以来,摩洛哥、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相继决定取消法语的官方语言地位,这三国计划把当地的民族语言上升为官方语言,阿尔及利亚则是加大了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普及力度。今年8月,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决定对存在法国殖民痕迹的地名进行删改,以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和密特朗命名的街道也改了名。此外,近年来在西非法语区,批评法国的公民、政治和艺术运动日益活跃,进一步唤醒了当地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林肯大学历史和非洲研究教授格纳卡·拉戈克表示,“一些非洲国家有一种感觉,经济和政治生活仍然由法国控制。现实是,这些非洲国家正在寻求‘第二次独立 ’,人们想要政治和经济自由,法国是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

  今年8月,法国议会的一些中右翼议员致信法国总统马克龙,敦促他在法国影响力减弱之际重新考虑法国在非洲的角色,主张法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保持“公平距离”,巴黎需要摆脱过时的对非政策。

  社论作家菲利普·伯纳德今年2月在法国《世界报》专栏中表示,随着法国士兵被驱逐,法国必须承认自己在一些法语非洲国家的失败中扮演了同谋角色,并将撤军视为非殖民化的新阶段,“对法国来说,目标不应该是捶胸顿足,而是改变心态”。法国媒体也坦承,“是时候打破对非洲人的家长式作风,并允许这些国家行使自由意志了”。

  (总台记者 何北平 实习记者 陈彦桦)

编辑:娄珂馨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