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为营造重才敬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国际在线湖南频道联合湘江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策划 “人才新区” 系列报道,一起聆听扎根湖南湘江新区的高层次人才的故事,梳理新区人才工作创新经验。
煤炭、石油、金属……这些迷人且珍贵的矿产资源,它们或裸露在外表,与世界袒腹相对;或埋于地下,深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遥处无人之境,连生命都鲜有痕迹可循。
神秘的地矿也吸引了一群勇敢的探索者,他们背起行囊,用脚步丈量大地,寻找沉睡亿万年的国家宝藏,他们被称之为世界背后的“探秘人”,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帝铨便是其中之一。
“选择地质,就是选择了与艰苦为伴、四海为家。”站在公司荣誉墙前,李帝铨回忆起了过往。
2001年,李帝铨考入中南大学,跟随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学习地质工程专业。有良师作伴,李帝铨逐渐找到地质勘探的乐趣。“我们这个行业,一半时间在办公室,一半时间在野外,不仅能看到不同的美景,而且每天的工作都是不重复的,每天解决的问题也是新的。”李帝铨说。
然而,这一路上有的不只是美景,还有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2011年,新疆准噶尔盆地东边准备建工业园区,需要大量用水,李帝铨与团队在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徒步了7天,走了70公里,最终成功找到工业水源地。曾经的戈壁滩,如今不仅摆脱了缺水的困境,还蜕变成现代化产业新城。
李帝铨正在户外进行勘探。受访者供图
矿产资源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浅部资源的日渐枯竭,“深地探测”战略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下地质情况复杂,深地探测极其困难。“‘为国分忧,为民造福’。这是我老师常和我们说的话。”1996年起,何继善花了8年时间,创造了世界先进的“广域电磁法”理论。2005年,何继善决定用这一理论研制仪器。三年后,广域电磁法探测样机成功研制出来,并在大庆油田区块测试成功。彼时的李帝铨还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在一位前辈那得知何院士的设备研发成功的消息后,他感到十分激动。
2010年,李帝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后,他回到母校中南大学,并加入何继善院士的科研团队。之后,李帝铨协助团队开发、完善了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装备及工程化系统,助力实现广域电磁法仪器产业化。
广域电磁勘探技术装备 摄影 曹菲
“广域电磁法的探测深度、数据量和信号强度分别是国外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5倍、64倍和125倍,有力支撑了国家‘深地’战略实施。”李帝铨介绍,目前,该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深部油气藏、页岩气、干热岩、煤层气、煤田采空区、金属矿、水资源等探测领域。
因为在地质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2017年,李帝铨被评为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1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二);2022年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荣誉只是过去努力的见证,也得益于一路上各方的支持,特别是湖南湘江新区。”面对这一长串荣誉,李帝铨依然保持着科学工作者的从容与谦逊。
李帝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湘江新区在购房、小孩读书、看病、出行等各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服务,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想那一定是温暖。”作为一名广西人,李帝铨在长沙生活十余年,这座城市给予的归属感让他逐渐有了家的感觉。
寸寸山河梦,昭昭赤子心。“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国家油气重大需求,提高油气采油率,努力为国分忧,为民造福。”李帝铨语气坚定地说。(文 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