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衡山县白果镇国丰智能化育秧车间,大型育秧机高速运转,自动化流水线上的秧盘经过铺土、施肥、播种等流程,被送入暗室催芽。看着一排排新绿, 车间负责人、90后“新农人”陈紫玲脸上满是笑意。
“新农人”在耕种 供图 衡山县委宣传部
近年来,衡山县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多措并举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从土里刨出“真金白银”,自觉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
虽只有28万亩耕地,但去年衡山县实现了粮食产量21万吨,连续15年摘下产粮大县的金字招牌。
新技术加持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在衡山县店门镇嘉盛家庭农场,农场主何康斌正驾驶抛秧机穿梭于田间。 “今年不仅自己种植了450多亩水稻,还为周边近2000亩稻田提供农机服务。”何康斌说。
今年33岁的何康斌大学毕业后光荣入伍,退役后又在外打拼了几年。自打3年前一头扎进农村,他已经成长为精通各种农机驾驶技术的“新农人”。
在农场仓库,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无人植保机等各式农业机械整齐堆放,科技感、智慧感十足。
在长江镇石桥铺社区,00后的“新农人”曹颜意同样放弃了大都市的“打工人梦”,回乡跟“土疙瘩”较上劲儿!
白天干农活,晚上恶补农业知识,学习最新的植保技术与方法……在何康斌、曹颜意的身上,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已渐渐远去,他们正在将新技术汇聚到农田里,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曹颜意表示,自己正计划依托计算机技术“大干一场”,尝试给撒药的无人机编写小程序,让“飞滴打药”走进现实。
新理念赋能
让农业生产更“体面”
陈紫玲是衡山县白果镇当地人,家里长辈一直以务农为生。2021年,了解到国家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扶持政策后,陈紫玲决定回乡投身农业,成立了衡山白果国丰家庭农场。
“父辈们常讲‘脚上泥多,田里不愁’,但我认为,种粮固然要吃苦出力,更应该懂得科技兴农。”陈紫玲说,注册家庭农场后,她决定转变传统农作思维和方式,走科技引领、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如今,该农场已流转耕地至5000余亩,先后建成了自己的育秧工厂、烘干中心、大米加工厂,并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品牌。一粒米从种子到端上餐桌的全过程,在这里形成闭环。
“旋耕机平田、无人机喷药、直播机撒种插秧……如今种粮不用下田弯腰,各种机械全程搞定。”在衡山县开云镇,吉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新结感叹道。
衡山县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衡阳市先进种粮大户……很难想象,这个90后的年轻人有这么多荣誉。
时至今日,他的合作社不仅拥有各类农机30余台、流转农田上千亩,还为周边1000多亩耕地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在衡山县的推广,越来越多像陈紫玲、刘新结这样的新农人,实现了从“人牛下田”到“农机下田”,让农业生产越来越“体面”。
2021年底,衡山县获评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去年,该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率达82.62%,位居全省前列。
新管理增效
让“泥饭碗”变成“金饭碗”
要端稳端牢中国饭碗,首先得让“泥饭碗”变成“金饭碗”。
2023年,衡山县出台了《发展粮食生产11条政策措施》,拿出4000多万元“真金白银”,从种子配送、农机作业、农机购置、双季稻扩面等11个方面加大补贴支持力度。
因推广双季稻面积超800亩,白果国丰家庭农场去年因此获得鼓励种植双季稻扩面补贴17万元。
新型农民如何“养”成?
衡山县分层分类培育高素质农民,通过定期邀请市、县级农业专家,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进行早稻集中育秧、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驾驶操作等关键技术培训。
何康斌表示,在县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他去年参加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万名帮万户”小农户素质素养提升等5次培训,不仅结识了许多农业和气象方面的专家,还与许多“新农人”面对面交流学习,受益匪浅。
向专家和种粮大户虚心请教后,去年何康斌在自家种植的100亩稻田试验补施硼肥、加强田间管理,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年底一算账,平均每亩增收了50元以上,今年我准备大规模推广。” 何康斌喜滋滋地说。(文 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