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高茂泉村内的乡土中心
工作人员正在武川县进行文物普查工作
明长城在老牛湾与黄河交汇
长城万里,跨越千年。
她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守护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八达岭长城脚下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
深入发掘长城文化资源,积极推进长城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加强长城文化传播和文脉传承,是呼和浩特弘扬传承长城文化的抓手。呼和浩特正在致力于推进长城文化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和丰富鲜活的文化形态,让古老的长城“活”起来,让长城文化焕发出熠熠光彩。
让长城资源“活”起来
夏日,走进清水河县,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明长城小元峁段,极目远眺,墩台、城墙在绿意盎然的山川之间曲折蜿蜒,沧桑古朴中透着静谧厚重。
清水河县明长城位处万里明长城的中段,全长155公里,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内蒙古现存明长城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清水河县境内明长城沿线分布有烽火墩台108座,敌台243座,马面253座。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堡墩台有5座。”清水河县原文物保护所所长刘建国介绍说:“长城沿线有关口、烽火台、敌楼、城障、将台、隧道、暗门、水门等,墩台林立,雄壮浑厚,其中小元峁段被相关专家评价为‘可跟八达岭长城相媲美’”。
1987年12月,这段明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1月,板申沟段、小元峁段和老牛湾段明长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要点段;2021年3月,清水河县明长城小元峁段被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2023年清水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入选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
位于清水河县西南58公里处的老牛湾,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高耸、挺拔的蛮汉山在这里形成险峻的黄河峡谷,蜿蜒于陡峭山崖上的明长城在这里与黄河交汇。
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坐落于明长城脚下。相传,这里部分村民的先辈是长城的守护者。如今,长城脚下人气越来越旺,人们的生活,因为长城变得越来越好。
54岁的张存弟一家经营着一处农家乐,“我做的都是本地特色的农家饭,炸油糕、炖羊肉、大花卷等都是我家的特色菜,很多游客专程从市区过来,看看长城,品尝地道的农家饭。如今,沾了祖祖辈辈守护的长城的光,日子是越来越好啦!”张存弟乐呵呵地说。
“长城文化如源头活水,带动我们的旅游产业‘活’起来了,等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起来,我们的村民能够享受到更多文旅融合的红利,乡亲们的日子将会更红火。”北堡乡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碓臼坪村党支部书记刘荣说道。
为让长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散发出绵亘不绝的活力与魅力,清水河县深入挖掘长城文化、景观和精神价值,将长城以及长城脚下的文旅资源“串联”发展,深度开发挖掘长城遗址沿线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项目,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千年长城见证古今交融
一大早,武川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任彬就开始了文物普查工作。他告诉记者:“据考证,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下南滩村,就是曾经的北魏重镇——武川镇城址所在地。该城呈方形,边长450余米,占据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南滩村村西的‘瓦片地’裸露着大量筒瓦、板瓦,还曾出土大型石质柱础石、莲花纹瓦当等文物。”
武川县地处阴山北麓,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在武川县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秦汉长城、金堑壕长城、北魏长城在境内绵延270余公里。坝顶北魏祭祀建筑遗址、阴山白道等人文景观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武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慧介绍,2023年,武川县的坝顶遗址、土城梁遗址已经被纳入自治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旅游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年接待游客6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94亿元。“今年,我们打算把坝顶北魏祭祀建筑遗址和金界壕长城遗址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起来,全面收集和梳理北魏、隋唐等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
2019年,内蒙古启动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计划,2021年3月,新城区秦长城坡根底段、清水河县明长城小元峁段被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时至今日,经历了规划、设计、开发、打造等一系列建设,各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均已接近尾声。
据了解,清水河北堡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总投资1.37亿元,项目总建筑面积10031.11平方米,其中新建部分建筑面积7053.17平方米,改建部分面积2977.94平方米。该项目于2023年3月中旬开工建设,计划于今年6月份开园试运营,12月底前全面建成。
新城区秦汉长城是阴山山脉秦汉长城的起始地段,也是整个秦汉长城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段落。其本体修筑依山势、顺山脊,呈西北、东南走向,整段长城就地选材,以石筑、土石混筑为主。长城沿线有烽燧分布,与战国赵北长城在山脚下呈“丅”字形相汇,是战国、秦汉长城交会并存的节点。
2019年,呼和浩特新城区实施了秦长城坡根底段2段3段保护修缮工程。1段保护修缮工程被列为2021年文物保护重点项目进行修缮。
2022年8月,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博物馆开工建设,该博物馆作为坡根底长城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坡根底长城约2公里,将成为宣传保护展示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的重要场馆。
讲好传承利用新故事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在内蒙古,长城现存7500公里,黄河流经843.5公里,长城内蒙古段五次拥抱黄河,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北疆文化的深度融合……”日前,呼和浩特市关工委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会长高晓梅做客呼和浩特文艺广播,为市民讲解长城文化的相关知识。
长城文化正在释放巨大潜能,赋予旅游新的内涵,为乡村带来新的流量,赋予人们新的认知,同时也在续写古老故事的新篇章。
在清水河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一场主题为“传承长城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党日活动正在进行,来自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的工作人员为500余名师生讲述长城的“前世今生”。清水河县普通高级中学学生王沭蕲说:“通过聆听这次讲座,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后,我们要积极宣传长城文化,保护长城,传承长城精神。”
据了解,2023年,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举办了几十场这样的讲座。今年,该学会将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加入讲座内容中,希望能够让大家全方位地了解、感受内蒙古的长城文化资源与黄河文化资源。
作为呼和浩特市最具代表性的长城文化景区——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每年都会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据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副会长蔡睿良介绍,随着游客的增多和旅游需求的提高,老牛湾景区的部分民宿也进行了升级,有些还重点打造了研学基地,游客可以住窑洞、体验农事劳作,亲子团的游客也可以来研学,体验推磨、捣糕、搓绳等农事活动,还能够体验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的相关内容,如夯土、脱坯、船工拉纤劳动等。不仅让旅游产品更加丰富,也能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加了解长城文化、黄河文化。
夕阳西下,景色如诗。群山之巅,长城散发出金色的光芒。她穿过历史的长河,正以崭新的风姿向我们走来,续写着新时代的“长城故事”……(文/图 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