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场上展示的竹制金龙与金龙鱼
一条大金龙,一条金龙鱼,通体均泛着竹篾的金黄色,陈列在萧山河上镇伟民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每一件作品的竹用量都在500公斤以上,精美的竹编技艺不禁让人感叹民间艺术的瑰丽。
两件作品均出自当地村民洪成松的手,今年77岁的洪成松从十几岁开始学习制作竹制品,目前正在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亚运期间,其献礼盛会的巨大竹制“江南忆”更是引来世界目光聚焦中国乡村非遗。
从谋“生”到谋“艺”,洪成松几年前是不曾想到的,但在伟民村“共富带头人”朱盈剑心里这条路径一直清晰可见。
朱盈剑是浙江开放大学本科在读的学生,也是该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的优秀代表。像朱盈剑这样的村干部,浙江开放大学仅2023年就招收了7300余人,占当年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总人数的43.32%。
洪成松在朱盈剑的建议下找到了新的竹艺赛道,浙江的农村正在众多“朱盈剑”的带领下一日一新,迸发出蓬勃的新生力量。
从“生计”到“生机”
竹篮、竹席、竹篓、竹匾……凡经洪成松手的竹制品精美实用,尽管这位老手艺人对自己的技艺十分自信,但几十年的谋生经历让他日渐迷茫,生意已是“门可罗雀”。2020年,他向村党总支书记朱盈剑求助:有手艺没生意,以后的路怎么走?
朱盈剑在发动村委以及村民帮他购买了200个竹篮后发现,这不是技能,是艺术。“我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好东西应该被继承和发扬,并找到新的机遇。”朱盈剑说。
在朱盈剑的建议下,洪成松开始创作竹制艺术品,与此同时,朱盈剑为这一老技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
这条金龙对洪成松而言既是自身技艺的明证,也是探索市场的试金石。选择金龙是因为河上龙灯胜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认为龙是能带来吉祥和好运的神物。大约花了3个月的时间,用完3000多条竹篾,洪成松把金龙做了出来,看到成品的那一刻,朱盈剑觉得这条路走对了。
竹制“江南忆”
2021年,洪成松就收到一家大型酒店的订单,制作了一条更大的金龙展示在酒店大厅,成品售价6.5万元。次年洪成松创作了金龙鱼,目前已卖出2条,共售得5万元。而这几日,“河上竹编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材料也已准备就绪。
一条金龙不仅为洪成松的事业赢得了“生机”,更唤醒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伟民村利用当地“老屋”“老铺”等资源,先后开出河上西山红石雕文化馆、河上傅氏桔红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徐同泰百年官窖酱油园等……曾经一门门的“生计”纷纷华丽转身,乡村共富的文化基因在伟民村蓬勃生长。
徐同泰百年官酱园
老街
一个村庄半数以上村民是志愿者
这几年,伟民村因老年食堂一度成为“网红”,很多单位和村社前来“取经”。在老年食堂——惠民家园里,80岁以上的老年人花3元钱就能吃上一顿一荤两素的营养餐,不到80岁的老人也只要5元。在伟民村采访的当日大雨瓢泼,约有10位老人正在吃饭,“今天雨大,人不多,有20多份饭由志愿者直接送去老人家里了。”朱盈剑说。
事实上比起老年食堂的普惠性,笔者更留意的是在食堂里忙碌着穿着红马甲的那群人。据朱盈剑介绍,惠民家园的运作主要靠志愿者,事实上,整个伟民村的运作也依赖志愿者。
你能想象一共1280人的村子里半数以上都是志愿者吗?在伟民村的志愿者工作群里,负责人会定期发布各类工作需求,固定的有食堂服务、平安巡防、卫生保洁、老年看护服务等,不固定的比如防洪防汛、庄家抢收、文艺演出等,手慢的志愿者还抢不到服务机会。“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也是从十几个人开始的,最初由村里文体队热心的阿姨们组成,靠着一带二,二带多,志愿者也越来越多。”朱盈剑介绍,在伟民村每月评选一次“公益之星”,每月过一次志愿者集体生日,每年底办一次颁奖大会。当村民深入参与村庄治理后,集体的管理成本也大大下降,仅物业服务这块,一年就省下了30万。“更重要的是乡风乡俗更加文明,我们村的孤寡老人都有结对人,志愿者的服务十分温情,大家都像家人一样。这两年我们村连村民吵架的事都几乎没了。”
全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小小的伟民村拨云见日。
志愿者集体生日
“群雁效应”引领乡村振兴
2020年,乡贤朱盈剑通过竞聘上岗,成为伟民村党总支书记。这几年,伟民村办起了老年食堂、幼托中心;通过组建志愿者团体探索村民自治体系;开设了物业公司,在降低村集体管理成本的基础上,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与朱盈剑一样的“共富带头人”正在构成全省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生力量。“群雁”效应正在逐步释放。
“村干部不仅是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动力引擎,能影响一大批,带动一大片。”浙江开放大学副校长顾蓓熙说。
为进一步提升作为农村共富带头人村干部的工作能力,浙江开放大学依托办学优势和系统优势,近年来,在全省开放大学体系实施乡村振兴领雁人才培养计划,而乡村振兴领雁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的正是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4年,浙江开放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与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试点基础上,2007年全面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过近20年的探索,逐渐构建起“以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为指 导,以农民为中心、以乡村振兴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超12万人,毕业8万余人,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和省市劳模、省担当作为好支书等典型代表,为我省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如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联丰村党支部、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获得者楼干强,作为全国唯一村支书代表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作主题发言,讲述中国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千万工程”带动下的蝶变故事,为世界促进减贫与乡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伟民村
(通讯员 韩惠娜 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