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当“秋老虎”的火热逐渐淡去,长沙一隅,却悄然迎来了一股名为“中医药文化”的别样热潮。站在街口,循着药香扎进人堆,映入眼帘的是名为“中医药文化流动夜市”的百米长市。
从医院门口搬到市民家门口,拉近的不仅是中医药与群众的空间距离,更是循着民众的脚步、习惯和需要,悄然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拉近物理距离 老夜市新地址
“我呀,第一次中医夜市开的时候,听不少人提过,就想来体验一下,但之前的位置离我太远了,交通也不方便,没想到这么快就开到了家门口。”体验完“铜砭刮痧”,张爷爷快步走向专家问诊区排队,“现在,晚饭后带小孙子出来散散步,就能刮个痧,再让名中医给把个脉,真是不错!”
张爷爷在家门口问诊刮痧,正得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中医夜市“主动出击”,从医院门口开到居民楼下,大幅缩短了与民众的物理距离。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经验,为了方便利用医院的技术和设施,就选择开在医院门口。”对于中医夜市选址的变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刘春华解释,这也是一个经验积累、贴近群众的过程,而此前两次中医夜市成功举办后,她们觉得,是时候进一步扩大“朋友圈”了。
“前两次夜市,大多数人是冲着我们医院的名头来的,如果换位置,还会有人来吗?”刘春华回忆着筹备时的忧虑,眉头却逐渐舒展。
中医药文化流动夜市 供图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事实证明,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广泛受众基础,使得这场夜市即便在远离医院的新址,依然能够吸引络绎不绝的人群。
“越来越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我们的目标就达成了。”刘春华说,无论是开在医院门口,还是居民楼下,她们的初心始终未改,“中医夜市没有围墙,就如同中医药文化,开放包容,永远欢迎大家积极探知和体验。”
有了底气,中医夜市也不再拘束脚步。“未来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开到哪里去。”
贴近生活习惯 老中医新潮流
“六百杯中药茶饮,有红枣桂圆的,有乌梅陈皮的,有荷叶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食膳部负责人张祁云吆喝着,男女老少围了一圈又一圈。
“我要两杯百合茯苓饮!”
“我来一杯荷叶麦芽茶!”
……
在夜市的中药茶饮炖品专区,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草本植物的芬芳,师傅们手法娴熟地介绍饮品、打包、递上吸管。
“现在卖得最好的就是百合茯苓饮和桑葚黄精茶。”张祁云和团队成员们深知,要让传统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大家的口味喜好与实际需求。“中药功效搭配上清新甜蜜的口感,成为许多人的首选。”
因此,他们不仅邀请了中医专家“开方”,设计出专业且健康的配方,还紧跟潮流趋势,不断调整与改良,让饮品既好喝又健康。
“一小时不到,五百杯便卖没了。”这不仅是张祁云的自豪之语,更是在创新理念下,产品受欢迎程度的最好证明。
市民拍照打卡 摄影 李媛
“吃的、喝的、玩的,一应俱全……关键还能学到不少中医知识。”拿上饮品,27岁的章友玲忙着带伙伴向夜市更深处涌去,参与中医药知识小游戏挑战,可以免费兑换中医药文化文创产品。“这样的夜市体验真是前所未有,没想到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也能如此时尚潮流。”
如今,传统的中医药正在走出医院药房,走向时代的新赛道。
走近民众需求 “老方子”新功效
“中秋,是重要的养生时节。”中医义诊“摊位”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治医师张辉化身“摊主”,对前来咨询问诊的市民朋友亲切传授“养生真经”:“秋季气候干燥,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调节身心状态,以滋阴润燥、收敛神气,适应季节变化。”
市民排队问诊 供图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增多,卫生与健康工作自然整体由“治疗端”逐渐前移至“预防端”,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的十余年间,中医药的发挥着主导性优势。
“医学科学具有时代局限性,疾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张辉一语道破其中缘由,“中医治未病强调整体观念,突出‘人’为主体的作用,有其独自的特点和不可比拟的优势。”
针对肥胖症、失眠、更年期、颈肩腰腿痛、胃肠功能紊乱等亚健康状态,医院治未病中心根据需求,增加了中医慢病、慢性疲劳和睡眠亚健康门诊、中医体重管理门诊等专项调理门诊,满足民众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现在对中医的需求越来越大,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话音未落,张辉转身接着为下一位病人看诊。
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回应。通过夜市,中医药以更加亲民、接地气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信任中医药、受益于中医药。
夜色渐深,人潮依然涌动,中医药文化的热潮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升温。(文 李芳森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