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开放高地|不靠海 不沿边 湘船重工闯出内陆造船新航道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4-10-10 17:46:56

视频制作:曹菲

  编者按:不沿海、不临边,中部湖南走向世界的步伐,应该如何延伸?从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的殷殷嘱托,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殷切期待,湖南如何作为?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下,国际在线湖南频道推出《迈向开放高地》系列报道,展示三湘儿女用实干回应、以汗水作答、中部湖南亦可拥抱世界的时代答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国际在线湖南报道(记者 曹菲 实习生 谢佳林):湘江,蜿蜒在湖湘大地,注入洞庭湖。

  近日,在湘江畔,长沙国控集团下属湖南湘船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湘船重工)为新加坡GULF海湾船舶石油公司打造的56m成品油船建造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湘船重工第一次与海外公司签订合同打造的油船,更是湖南省首艘出口东南亚的船舶。

  汽笛声声,“长沙造”船舶在江海间划出一条崭新航道,将遥遥相望的江与海连接……

  巨浪起 造新船

  水上行驶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因此,有了“见风使舵”一说。

  潮起潮落千日变,顺应时势情自宽,风雨飘摇中,湘船重工闯出了崭新航道。

迈向开放高地|不靠海 不沿边 湘船重工闯出内陆造船新航道

湘船重工航拍图 受访企业供图

  20世纪90年代,陆运发展势头正旺,内河运输衰落急剧。主营民用船的船厂经营一落千丈,如江面浮萍般飘摇。

  有着四十多年造船历史的长沙船舶厂(湘船重工前身)不愿止步于此,时任厂长王勇当机立断:要转型,要学新技术,要造有市场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速客船。

  时间见证了这条“航路”的开辟是正确的,湘船重工转向专攻海岛交通与政府公务船市场,已成为湖南省最大的重点船舶生产基地,共设计建造各类船舶1000余艘,“碧海9”系列高速客船和280客位豪华客船分别有着“海上法拉利”和“水面太空船”的美誉。

  但时至今日,在湘江江域造船,由于吃水深度有限,船舶的体量的发展提升仍然受限。

迈向开放高地|不靠海 不沿边 湘船重工闯出内陆造船新航道

湘船重工下水滑道全貌 受访企业供图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身,造不了大船,就专攻中小型船舶,差异化打开市场。”湘船重工总经理朱红初说。中小客船讲求经济性、时速高,为此湘船重工锤炼出了走在全国前列的薄板焊接技术,可降低船舶重量,同时为了适配入水易变形的薄板,湘船重工投资近一亿,打造了全国中小船厂唯一一条滑道下水装置。

  2022年,希腊爱可伦集团公司在中国各大船厂进行了多轮考察,在亲眼目睹了湘船重工公司的薄板焊接技术后,抛来了合作的橄榄枝。

  55米超级游艇——湘船重工与爱可伦公司的首次合作便开创了湖南省建造国际超级游艇的崭新历史,也让湘船重工的“舵手”望向了更远处的汪洋,一条崭新的航道。

  深蓝中,有一颗夜明珠,它流淌着湖湘血脉,闪耀在无垠远洋……

  海浪静 驶出去

  “船厂生产车间与汽车有所不同,汽车可批量生产,但每一艘船,都是定制的设计,每一个焊接点,都要有人员到场。”朱红初表示。

迈向开放高地|不靠海 不沿边 湘船重工闯出内陆造船新航道

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补焊 摄影 曹菲

  设计、材料准备、钢结构制造、装配……普通淡水行驶船舶建造尚且不易,出口沿海地区乃至远航大洋更要考虑防腐措施、抗波浪击打能力等问题。

  内河船厂鲜有造海船的业务,有造海船硬件的自然少之又少,重重障碍阻拦不了湘船重工在技术上的探索之路。“考虑到海面的风浪,我们设计出了消波船型,能有效规避波峰波谷,避免螺旋桨被波浪产生的‘气泡’所损伤;考虑到海水的腐蚀性,我们从前端入手,通过表面喷砂,加工成型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塑料表面,物理防腐……”一路走来,朱红初见证着“湘船人”用智慧攻克一关关技术难题的征程。

  即使有着近80年的造船历史,但面对首次出口,湘船重工还是慎之又慎,在多方评估项目可以承建的情况下,迈出了一大步——与新加坡GULF海湾船舶石油公司签订了出口项目合同。

迈向开放高地|不靠海 不沿边 湘船重工闯出内陆造船新航道

56m成品油船开工仪式现场 摄影 曹菲

  “这艘船长55.8m,型宽12m,型深4.8m,为钢制全电焊结构,是一艘具有柴油机驱动螺旋桨推进的双桨、双舵的油船。”说到船的制作工艺,朱红初可谓是“手到擒来”,“它具有单甲板、双层底、双壳、球鼻首、尾机型首楼,尾部上甲板以上设有三层甲板室,全船设有10个货油舱和1个装载油桶的凹型甲板货舱。”

  造船行业集劳动、技术、资金密集为一体,一些国土面积狭小、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不得不将眼光投向我国,湘船重工以其600亩的占地面积和先进的造船技艺,顺势成为亮眼的存在,湘船重工已然打开出口大门。

  出口的一小步,转型的一大步。驶往太平洋岸的油船进一步加强了湘船重工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源源不断有海外企业向湘船重工表明合作意愿,企业也开始主动对接海外市场。

  绿海阔 向未来

  打开国门,湘船重工依然在不断扬帆破浪,开辟新航道。

  90年代货不对路,风浪大起,适时转向;2022年探索外贸,激流勇进,驶向汪洋;2024向江向海,一往无前,坚定出口对接海外的过程中,湘船重工又发现了新的风向——绿色化转型。

迈向开放高地|不靠海 不沿边 湘船重工闯出内陆造船新航道

工人正在操作设备 摄影 曹菲

  绿色化转型要求船舶的动力系统尽可能地低碳化,原本高能耗的燃油燃料就要逐步被替代,这就涉及到新一轮的船舶设计、制造的升级。

  “所以对于我们船企而言,在新的转型方向上,谁的技术迭代能更快地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谁就占领了行业里增量市场的先机。”朱红初说。

迈向开放高地|不靠海 不沿边 湘船重工闯出内陆造船新航道

30米级纯电测量船“航道06202”轮 受访企业供图

  目前湘船重工正在加大研发资源的投入,致力于开拓绿色化船舶、无人船、新能源船舶等新市场,目前已打造如19米交通艇、28米环保船、30米级测量船、35.5米护缆船等多艘新能源船舶,其中30米级测量船的成功交付将为推进国家“电化长江”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如果说出口是打开海外市场,那么绿色化转型则是进一步拓展海内外高端船舶市场的实践。

  “在未来,我们不仅要出口,更要交出一份‘绿色答卷’,让‘长沙造’新能源船舶从这里诞生,驶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江河湖海。”朱红初说。

编辑:周雨晴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