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诗人西渡:诗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关
来源:金彩云  |  2024-11-20 15:53:32

  40年前,陈国平在金华一中的校园内捧着艾青的诗集看得如痴如醉;40年后,他以诗人的身份回到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现代诗鉴赏。

  陈国平的笔名叫西渡,也是一名诗歌批评家,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1月18日,受母校邀请,他出席金华一中校友会“丽泽讲坛”第54讲,为学弟学妹们开讲“怎么鉴赏现代诗”,在诗歌中与学生们相遇、共鸣,同时重温自己的少年时代。

金华诗人西渡:诗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关

  读者越丰富 诗越丰富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掌声、笑声不断,无疑,现在的学生同样热爱现代诗,正如少年时期的西渡。1967年,西渡出生在浦江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喜爱诗歌。1982年,他考上金华一中,3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后又取得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我读过不少学校,最怀念的还是金华一中,今年暑假回乡探亲,还专门回蒋堂看老校区。”西渡的开场白引得了同学们的欢呼声。在之后的讲座中,他将鉴赏诗歌的方法论与具体诗作的分析相结合,一次次将现场的氛围推向高潮。

金华诗人西渡:诗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关

  讲座探讨的观点是尖锐的,比如,AI能不能写诗。西渡的回答里有肯定,也有辨析:“AI能模仿诗,它可以做某些语言的组合,可能会让人觉得有惊喜之处,但这种惊喜,AI自己欣赏不了,只有人才能欣赏诗。”西渡认为,读者才是诗歌的真正创作者,每个走近诗歌的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认知和背景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诗的解读也多种多样。“读诗与写诗,都是创造性的行为,两者势均力敌。读者越丰富,诗越丰富;读者越强大,诗也越强大。”

  除了要认识到读诗和写诗都是创造性行为,西渡还讲解了读诗的另外三个维度:读诗需要一种审美的态度,需要整体的感受和领悟,需要开放的心态。

  《雨巷》是戴望舒的经典作,但西渡要讲他的另一首诗《我思想》。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在西渡看来,这首诗短短四行却意蕴深厚,有对庄子、笛卡尔这两位大哲学家存在论思想的回应,也有对生死、时间、空间的思考。

  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片土地》等对于金华人来说已家喻户晓。西渡展示的是《乞丐》,一首艾青写于1938年春天的作品。“当时艾青受邀从武汉出发,坐火车去位于山西的民族革命大学任教,那是艾青第一次踏上北方的土地,途中他看到了战乱中的难民……”西渡将写作背景娓娓道来,带领大家一起进入当时的情境。

  在西渡的描述中,《乞丐》一诗就好比是一部黑白电影,从远景“乞丐徘徊在黄河的两岸”,到能听到声音的中景“乞丐用最使人烦厌的声音”,到近景的表情刻画“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再到两个动作特写镜头“凝视着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让读者感受到现代诗严密的叙事逻辑,也感受到文字里无声的震撼。

  年轻人宜多读经典诗歌

  听西渡鉴赏诗歌就如同走进广博的文学世界,里面还有历史、哲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交织。在诗歌批评领域,西渡已斩获东荡子诗歌奖·批评奖、扬子江诗学奖等奖项。

  “现代诗的大家基本上都是杰出的批评家。”西渡认为,现代诗与古典诗不同,要求诗人在写作的同时有一种批评的意识,要保持对写作过程的审视。这种自我反省意识,有助于诗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更深刻更包容的理解。这种包容和理解的能力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条件。读者通过阅读诗歌,同样可以提升获得和拥有幸福的能力。

  年轻时,西渡并未想过做批评家,他一直的兴趣点都在诗歌创作上。走上诗歌评论这条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1991年,有“北大校园诗人”之称的戈麦英年早逝。当时,他几乎没有发表过作品。西渡和戈麦是很好的朋友,“我必须去阐释他的诗,向别人推荐他的诗,被迫地拿起了批评的笔”。随着书评、诗评越写越多,西渡也由此进入学术圈。在出版社工作了30多年后,西渡于2018年成为清华大学教授。

  “诗歌批评写得多了,圈内渐渐忘记我是个诗人。”西渡早在中学时期就开始写诗,在金华一中读书期间还创办过诗社,组织金华一中和浦江中学的学生通信论诗。1982年上半年,金华一中80周年校庆,艾青作为校庆委员会名誉主席,受邀回到母校,捐赠了一批诗集。同年9月,西渡入学,“我和艾青完美错过,但我在校期间借阅了艾青所有著作”。

金华诗人西渡:诗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关

  读大学时,西渡给自己取的笔名叫“陈渡”。后来,他和爱好文学的同学们接办了北大中文系一个学生刊物,主编是他的同班同学。这位同学提议,北大在北京的西边,北大还出了一个著名诗人叫西川,不如大家笔名都姓“西”。结果等到刊物印出来,“陈渡”成了“西渡”,这位主编同学却没选择姓“西”。“西渡”这个笔名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诗歌,西渡投入诚挚的热爱。社会上不乏诗歌无用论的声音,西渡坦言,诗歌确实不能当饭吃,但诗歌是精神食粮,他建议年轻人多读经历了时间考验的经典诗歌,从中获取力量。

  西渡写过很多关于家乡山水、人物的诗篇。“小时候住在山里,抬头四周都是山峰,天空就像一个小小的盖子。我太想走出大山了,想去见广阔的平原和海洋。人到中年,重新审视故乡,发现这里的山水早已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从来没有离开我。”

金华诗人西渡:诗歌和人的幸福能力有关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排起长队来要签名。签了半个小时,最后一名女生轻声说:“西渡老师,请您给我写一句话——做思想的蝴蝶。”西渡点点头欣然写下。或许,这堂诗歌讲座的蝴蝶效应已悄然发生……(记者 孙媛媛 文/摄)

编辑:魏炜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