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品牌首店不少于50家;力争“中国环境谷”营收突破700亿元;做强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微镇;挖掘阐释运河文化、三国文化,打响合肥之源文旅IP;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所……2025年,合肥市蜀山区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蜀山实践。
得“新”应“首”,点燃消费增长新引擎
2025年,蜀山区将紧盯全年目标任务系统施策,以持续挖掘消费潜力、创新“双招双引”打法、强化投资效益、培育市场主体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激发招商引资“新动能”、赋能经济发展“加速跑”。蜀山区聚焦重点产业链“双招双引”,全年招引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8个;将研究出台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发展系列政策,优化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场景应用等支持措施,力争新登记市场经营主体5万户以上;新增“四上”企业超15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000家。2025年,蜀山区计划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完成大建设投资60亿元以上。
向“新”提“质”,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蜀山区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战略格局,高标准建设“科大硅谷”蜀山园,持续丰富“全域科创”2.0内涵。
打造科技创新“试验田”、成果转化“高产田”,深化与在地高校、科研院所常态化互访对接机制,健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成果转化体系;加大新研机构招引培育和服务力度,推进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建设,探索在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建设飞地孵化中心。
“合”力求“新”,蜀山区将从完善科创服务驿站功能,运用科创联盟平台;到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强化资金募集,扩大区属基金规模;再到扩大场景开放力度,打造标杆示范场景等多维度,构建优良生态圈,全力呵护科技创新。
文旅辉映,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蜀山区将实施文化场景提升工程,推进天鹅湖文化创意示范区建设,围绕安徽博物院、合肥美术馆等载体,谋划多元文化体验项目,打造文化新地标。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阐释运河文化、三国文化,打响合肥之源文旅IP,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更多展示蜀山新形象的文化精品。
“一业兴、百业旺”。文旅产业是聚人气、带消费的“流量池”,蜀山将促进“文旅+”“+文旅”跨界融合,培育新场景、新业态,打造全省文化中心示范区和全省文旅枢纽城市重要节点。
打造特色文旅项目,开发精品线路,构建全域文旅发展新格局。如,依托“老乡农场+祥源农场+月亮岛片区”发展江淮味的和美乡村游,围绕“中国环境谷”“科大硅谷”蜀山园等发展科技范的科普研学游,聚焦天鹅湖、三里庵和黄怀交口等商圈发展烟火气的特色街区游。
人民至上,绘好城乡共美新图景
立足大城大乡,蜀山区扎实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将高标准推进运河新城、高铁新城、天鹅湖商务区等重点片区建设。
推动心湖公园开工建设,加快蜀山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进度,推进运河新城北部区域规划建设;实体化运行高铁西站建管办,推进站城一体开发;推进天鹅湖商务区提质提品,保障红四方等重点地块开发建设;深化“科创+城市更新”,实施中国科大科技园、科学岛科创走廊等项目。
2025年,蜀山区统筹城市品质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做实“民声呼应”。
在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上,蜀山区将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所。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两区同创”,加大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也将提升“一老一小一孕”全周期健康服务,创新基层治理和健康管理“双网格”互融互促,创建医养结合和基层中医药工作两个“全国示范区”。(文 孙雨静 秦宇 刘晓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