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曹致中:退而不休 耕耘苜蓿育新种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1-13 17:02:41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进一步引导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近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150个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450位先进个人。甘肃农业大学曹致中教授被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老骥伏枥 坚守初心

  “苜蓿种子的研究是我一生的心血,我不希望在我退休后,我的这些品种也跟着我‘退休’了。”79岁高龄的曹致中教授,怀着这样的情怀和信念,没有选择安享退休生活,而是走进了张掖市高台县的农村,继续他的苜蓿品种选育、繁殖和推广工作。

  退而不休 砥砺奋进

  为了将研究转化为惠民成果,曹致中退休后走遍河西地区多个县市,考察当地气候环境、土质条件等。2014年,他的博士生牵头在高台县南华镇小海子村试种“甘农5号”苜蓿种子,当年亩产达到41公斤,次年增至89公斤。当地农民的丰富种植经验和高度责任心,让曹致中看到了“地利”和“人和”,加上国家兴牧强农的政策“天时”,他坚信苜蓿制种业必将有所作为。

  2018年,曹致中选择小海子村作为紫花苜蓿制种选育、繁殖和推广基地,并帮助农户成立“高台县绿欣制种苜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推进苜蓿科研提供了坚实合作平台。2021年至2022年,绿欣合作社种子田面积分别为3720亩和4760亩,总产量达到当年全国苜蓿种子总产量的7.9%和11.5%。曹致中和他的农民团队,为国家贡献了近十分之一的苜蓿种子。

  在这一过程中,曹致中和农民朋友们共同经历了风雨。2016年的连绵阴雨导致苜蓿种子在茎秆上发芽,遭遇“绝收”惨痛,但也有“甘农3号”“甘农7号”和“甘农8号”等新品种支撑起来的大丰收喜悦。曹致中强调,苜蓿制种涉及多个方面,要统筹解决好才能获得高产量,而好品种、新科技是最重要的保证。

  勤耕细耘 滴汗成金

  十几年里,曹致中深入农田基地,将苜蓿制种产业推向新高潮。他的科研项目获得业界高度认可,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研发新品种的同时,他还主编了多部苜蓿制种相关书籍,培养了一批优秀后来者。

  经过十年努力,草业学院与专业合作社合作,推行“育种家+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的制种模式,在高台县全面展开紫花苜蓿制种产业。这里的成功经验吸引了国内同行业关注,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慕名前来观摩、学习、交流,并纷纷效仿设立试验站和育种基地,曹致中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先进种植方法和经验。

  壮志在胸 继续前行

  “好政策是一项事业、一个产业的出发点。”曹致中深感国家在发展牧草种业上的明确部署和大力支持。高台县已将继续推行苜蓿制种产业的发展列为当地产业布局的重要板块,这也成了他退而不休的主阵地。

  展望未来,曹致中表示,将把小海子村苜蓿制种基地打造成全国示范教育培训基地,并在高台县广泛推广苜蓿制种产业,力争实现苜蓿制种田面积达到10000亩、年产超过600吨苜蓿种子的预期目标。

  作为偏远地区的一个小小行政村,高台县南华镇小海子村已赢得“苜蓿制种第一村”的美誉,而作为这项事业的奠基者、先行者,曹致中教授被誉为“苜蓿制种第一人”,实至名归。(文 甘肃农业大学)

编辑:王奇英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