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协委员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推动耕地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提供有力支撑。”1月15日,合肥市政协委员、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乔玉强在参加合肥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期间,就如何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建言献策。
合肥市政协委员、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乔玉强
作为长期研究耕地保护与利用的专家学者,乔玉强表示,耕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然而,近年来,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着资源消耗、生态退化等多重威胁,部分地区耕地退化问题逐步显现。不仅影响了粮食产能的提升,也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
“应优化高标准农田、种养循环、地力提升等项目的顶层设计,加强建后效果评价,尤其是耕地质量评价以及后期维护管理机制。”乔玉强强调,当前很多项目在设计上存在“重工程建设、轻科技投入”问题,导致项目效果难以持续。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工程,并统筹考虑灌排系统设计,确保项目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乔玉强指出,不合理的耕作及施肥习惯是导致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他提倡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基肥与追肥结合的高效施肥模式,并鼓励合理轮换茬口、扩种豆科和绿肥种植等用地养地结合的方式。
针对当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机构数量减少、推广人员减少、高龄化、低学历等问题,乔玉强建议,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加大骨干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并鼓励高校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后备力量。同时,他还提倡加强对种植大户及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确保他们真正能够学到技术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文/图 刘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