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洒在肃州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与希望。温室大棚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鲜嫩的蔬菜茁壮成长,农户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
产业先行拓富路
走进酒泉市肃州区泉湖镇永久村蔬菜大棚,翠绿的黄瓜宛如翡翠,掩映在藤蔓间;红彤彤的西红柿似灯笼般挂满枝头;辣椒像一串串红炮仗在绿叶的簇拥下格外抢眼。农户穿梭在菜垄间,精心挑选着成熟的蔬菜。
泉湖镇永久村农户种植的西红柿喜获丰收 摄影 陈美伊
永久村党总支书记吴兴宏说:“我们村2024年积极争取项目,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搭建了8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9万余元。”
近年来,肃州区各乡镇结合村域特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蔬菜种植,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科技赋能促增收
从土结构温室、石头大棚到高标准智能化联栋玻璃温室,从增温块御寒到太阳能电暖炕取暖,从手工操作到手机软件远程调控……近年来,肃州区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通过科技赋能,正阔步走向规模更大、科技更新、效益更高、更加绿色的数字农业新时代。
“这两天有些倒春寒,气温大幅下降,但我们一点都不担心。自从使用了这套新设备,农作物就像睡在‘电暖炕’上,即使天气特别冷,蔬菜也可以正常生长。”肃州区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温室蔬菜种植户李佳国说。这套棚内增温“黑科技”得益于墙体上安装的新型光伏吸热面板,白天吸收太阳能,为蓄水罐内的储藏水加温,晚上把热水输送到地下管道循环散热,给“蔬菜宝宝”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成了增加蔬果产量的“法宝”。
近年来,肃州区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41名专家组建“智库”,重点围绕设施建造、有机基质配方、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栽培管理和轻简化节本增效核心技术研究攻关,积极打造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通过定期举办集中讲座、现场实训、外出观摩学习等,把高素质农民培训与设施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更多农民掌握更先进、效率更高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夯实发展设施农业人才基础,解决了设施农业缺水、缺肥、缺专业人才的问题,为设施农业发展装上了“智慧芯”。
多元发展兴乡村
近期,肃州区西洞戈壁产业园食用菌种植基地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数十名工人熟练地将包装好的产品装车。这里主要种植香菇、鸡腿菇、羊肚菌等菌菇,全镇80余座食用菌棚成为村民致富的新产业。
农户采摘菌菇 摄影 陈美伊
种植基地采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吸引了周边村民前来务工。村民盛海星笑着说:“在这里打工,既能照顾家里,每年还能增收3万余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每30天一茬的采收频率,让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近年来,肃州区精准定位现代高效农业,高水平建设设施蔬菜供应基地,加快推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9.3万亩,形成了“一核四园六带”蔬菜产业格局,蔬菜面积稳定、产量产值可观,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文 孙艳 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