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湖南报道(记者 周雨晴):在长沙市天心区黄土岭地铁站周边,错落有致的街巷将城市分割成不同的生活场景,而在这片繁华之中,有一处特别的地方——星语绘面包坊。
它与雅礼外国语学校隔街相望,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操作台上,映照着“星星的孩子”专注制作面包的身影。这一刻,看似寻常,却蕴含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坚持与爱。
星语绘面包坊是一家专门为成年孤独症青年提供辅助性就业的小店。店主陈榕是长沙市“星语林”康复中心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星星的孩子”,是对孤独症孩子的爱称。他们像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烁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陈榕,正是那个为他们点亮希望之光的人。
初心的种子
“孩子需要特别的支持与成长空间”
陈榕的生活轨迹在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的那一刻彻底改变。那时的她,和许多孤独症家长一样,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无助。周围的人们按部就班地生活,对孤独症群体知之甚少,甚至带着误解与偏见。
但陈榕没有选择沉默,她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特别的种子——“星星的孩子”需要特别的支持与成长空间,而她,愿意成为为他们开拓道路的人。
起初,家人和朋友并不理解她的选择。有人劝她:“别折腾了,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就行了。”但陈榕心意已决,“这些孩子被世界遗忘在角落,他们连最基本的与人交流、融入社会都困难重重,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这样。”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话语里满是不容置疑的力量。
一切从最基础的做起。陈榕和几位同病相怜的家长组建了学习群,大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互相支持,互相鼓励。“那时候,网络不方便,每找到一个愿意参与的家庭,都很不容易。”
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陈榕想尽了办法。面对外界的质疑和资金的短缺,她选择默默承受。四处奔走寻找赞助时,她常常遭受拒绝,但从不气馁。“我把每一次被拒绝当作一次成长的机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方案。”
这些年,陈榕奔走在欧洲、北美等地,学习康复训练经验,“有时候会一无所获,有时候又能发现新的方法”,陈榕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刷着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视频,心里又充满了干劲。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陈榕的事业,一些爱心人士开始伸出援手,2016年,陈榕创办了“星语林”康复中心,让更多特需儿童得到更专业的帮助。这些年,“星语林”累计为1500余名孤独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特需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服务。
爱的传递
“打造面包坊,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星语绘面包坊里,窗明几净,面包的香气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店内摆放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面包,精致而诱人,这一切都是陈榕和孩子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为了让孩子们有一门养活自己的活计,2024年,陈榕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她在长沙市天心区先后打造了两家“星星的面包店”。
“星语绘”吧台前,就业辅导员蒋姣平正在指导孤独症少年使用咖啡机。由于无法应对突然的变化,每个孤独症患者在工作时,都需要有人从旁指导,告诉他明确的任务指令。
面包坊帮助孤独症青年实现就业
除了制作咖啡,店内还设置装面包、贴LOGO、送外卖等“就业辅导员+残障伙伴”创新型融合岗位,用于招收孤独症青年,还为心智障碍群体提供支持性就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和普通人一样就业。
在陈榕的认知里,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训练固然重要,但社会的接纳和尊重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并非我能将孩子训练到多么完美的程度,而是社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接纳与尊重,才能真正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美好。”
陈榕见过不少能力出众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工作能力较强,学业成绩也不错,但在融入社会、人际交往方面依旧存在明显的差距。“我记得有个孩子,在学校里的人际交往状况不太理想,行为模式比较刻板。但只要他知道,表现良好能去面包店上班,他就会努力克制自己的行为。对他来说,去面包店上班是一天中最开心的事情。”
为了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孤独症群体,陈榕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孤独症知识普及讲座。她带着孩子们制作的面包和手工艺品,走进学校,向师生们介绍孤独症群体,让大家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只要有一个人因为我们的努力,对孤独症孩子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那我们的付出就有意义。”陈榕坚定地说。
陈榕(左)给社区居民送上免费生日蛋糕 摄影 周雨晴
未来愿景
“更应该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轨迹”
烘焙、学习、互动……日复一日,陈榕的脸上渐渐多了岁月的痕迹,但她的眼神却愈发明亮。
累不累?“不累,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心里满是喜悦,这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陈榕微笑着回答。
有时候,陈榕也会接到一些家长打来的满是负面情绪的电话。“有个朋友的孩子,每天都打电话让我给他点赞。还有些家长打电话来,一开口就哭哭啼啼的,其实我自己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这种时候只能默默承受,努力去安抚他们。”
陈榕觉得自己的人生简单而纯粹,因为她一心只专注于这一件事。“不像做生意,会去计较利润的多少,纠结是否要开展某项业务。对我而言,我就专注于为这些孩子和家庭付出,所以没有那么多繁杂的考量。”
当然,陈榕陪伴“星星的孩子”的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会遭遇困境,“面包坊有时会面临经营上的压力,难以维持收支平衡,但我更在意的是,今天又有几个残疾人在这里获得了就业机会,又有几个孩子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管是出于职业习惯,还是内心深处最本真的诉求,比起孩子被短时间培养理想的状态,陈榕认为,更应该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轨迹,看他们今天相较于昨天是否有进步,而不是盲目地与他人作比较。
作为孤独症孩子的母亲,陈榕当然期望孩子能越来越好,但她也坦然接受他当下的样子,接受自己能力的有限。“我相信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中更坚强,有些家长家里有两个孤独症孩子,他们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真的令人钦佩。当困难降临,人的本能会促使我们竭尽全力去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