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新海港码头,琼州海峡客滚船来回穿梭,运输繁忙。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琼州海峡作为连接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水道”,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衔接使命。2024年,琼州海峡客滚运输旅客1914万人次、车辆552万辆次。未来几年,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深入推进,琼州海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正是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向而行的重要一环。
港航一体化
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当前,琼州海峡客货运输压力持续增大,正常年份徐闻过海客流量超1400万人次、车流量超500万辆次,如果候船时间较长,将制约“一小时生活圈”形成。海南省90%以上生活物资、三分之一客流量依赖海峡运输,而港口资源分散导致运营效率低下,推进港航一体化已成为扩大海南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促进琼粤相向发展的关键抓手。
建立统一港口资产运营平台。聚焦“五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加快推进南北两岸港口资源整合,力争1—2年内完成秀英港、新海港(海南)与徐闻港(广东)的功能分工优化。例如,秀英港侧重打造邮轮母港及城市客运枢纽,新海港聚焦滚装运输与物流枢纽,徐闻港强化散货与集装箱运输,形成专业化港区协同发展格局。
构建“空海快线”立体交通网络。以打造“半小时立体交通圈”为核心,可着重推进三大工程:一是提速铁路轮渡,升级粤海铁路轮渡,推广“班轮化”运营,进一步压缩候船时间;二是实施多元交通补充,试点通用航空短途运输(如海口—徐闻水上飞机航线)、高速客船“水上巴士”,构建“铁+海+空”多式联运体系;三是建设智慧港口,引入5G、物联网技术,实现船舶调度、通关安检、旅客服务全流程数字化,提升通行效率。
试点“琼粤港澳组合港”。借鉴“前海—妈湾组合港”经验,整合琼州海峡两岸及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资源。一是推动实现通关一体化。建立四地港口数据共享平台,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二是提升国际竞争力。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政策,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联动香港、深圳港口发展国际中转贸易,打造辐射东盟的航运枢纽。
产业一体化
打造“双循环”产业走廊
产业一体化是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琼粤两省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后,可依托“前店后仓+离岸加工”模式,构建与大湾区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
以降本增效为目标推进物流业一体化发展。一是建设物资储备集散中心。规划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生产生活物资储备基地,配套保税仓库、冷链物流设施,降低海峡物流成本。二是应急物资联保联供。将徐闻纳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琼粤两地物资储备目录共享、应急调度协同机制,保障粮食、能源等战略物资稳定供应。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围绕海南“五向图强”,强化琼粤分工协作。例如,在向海经济方面,共建琼州海峡海洋牧场集群,发展深远海养殖与碳汇渔业;在湛江—徐闻—海口布局海上风电产业带,形成“大湾区研发设计+海南装备制造+海上场景应用”链条;在数字经济方面,依托海南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政策,在徐闻建设“大湾区—海南算力枢纽节点”,承接大湾区数据处理、算力外包需求;在绿色经济方面,联动肇庆、江门等地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为海南清洁能源汽车推广、零碳岛建设提供配套支持。
创新“飞地经济”模式。一是共建产业园区。在琼州海峡两岸试点“飞地园区”,如“海口—徐闻共建产业园”,实行政务服务“同事同标”,实现资质互认、税收分成、GDP统计协商机制;二是实行“前店后仓”试点。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政策,在徐闻建设大宗商品分拨中心,实现“海南接单、徐闻仓储、湾区配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共建RCEP蓝色经济走廊。依托RCEP框架,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申报“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四大产业:一是海洋渔业,建设东盟海产品交易中心,开展跨境养殖合作;二是海上风电,打造面向东南亚的海上风电装备出口基地;三是邮轮旅游,开通海口—三亚—东盟国家邮轮航线,共建滨海旅游度假区;四是海洋生物医药,依托广州国际医药港、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平台,联合开发海洋药物。
管理一体化
破解跨行政区的协调难题
推进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跨行政区的协调问题,这就需要以体制对接为保障,加快构建“政策协同、利益共享、人才互通”的管理机制。
推进政策决策一体化。一是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建议成立由琼粤两地政府牵头组成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联席会议,统筹重大政策制定与项目推进;二是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分成(如“飞地园区”税收按比例返还属地)、生态补偿(如海洋生态保护跨区域补偿)等政策工具,调动市县参与积极性。
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一是建立利益分配补偿机制。对“飞地园区”实行“税收共享、GDP分计”,明确产业转移中土地收益、就业指标分配规则等。二是建立产业转移选择机制。联合制定琼粤产业协同发展指导目录,避免同质化竞争。
完善干部与人才交流机制。一是实施公务员互派。每年选派琼粤两地中青年干部到对方重点园区任职;二是推动高端人才互聘。实施“珠江学者—南海英才”互聘计划,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实现科研成果跨区域转化;三是实现国际人才互通。在海口、三亚、前海、横琴设立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推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鼓励港澳人才在琼粤两地自由执业。
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重要抓手,需以港航一体化为基础、产业一体化为核心、管理一体化为保障,打破壁垒,实现琼粤“设施互联、产业互补、政策互通、要素互流”,为全国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海峡样本”。(张飞)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NSK(YB)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