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创新驱动 · 产业融合”共筑生物医药新生态创新论坛在南开大学举办。天津市副市长张玲,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论坛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光辉作主题报告。南开大学副校长方勇纯主持开幕式。
论坛现场
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长、天开园管委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方伟,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党委书记刘道刚,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孔德领,天开集团副总经理王润田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入驻企业代表、高校师生、校友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论坛。
天津市副市长张玲致辞
张玲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全国唯一的医药制造业试点地区,天津已经形成了涵盖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合成生物技术的全产业链体系。开创生物医药发展新格局,要坚持“向新而行”,以硬核突破抢占制高点,努力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要坚持“聚链成群”,以生态优势锻造竞争力,推动天开园与生物医药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要坚持“厚植沃土”,以制度创新激活源动力,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效能,深入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使人才与企业有获得感。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致辞
陈雨露在致辞中指出,生物医药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也是天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南开大学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深度合作,双方携手创新机制,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共同建设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未来,南开大学将全力打造从实验室到产业园的卓越新质生产力链条,让更多的“南开学术”转化为“天津制造”,进一步深化校地院企协同,加速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谱写天津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光辉作主题报告
马光辉在题为“微球生物材料技术及其在医药工程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生物制药是生物制造的重要内容,生物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备科学技术体系是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是生物药制备与递送的支撑基石。
在成果发布环节,天津御锦人工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峰、钰臻元(天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分别发布了各自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
“此次发布的我们自主研发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作站’,是全球首款搭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消化内镜的智能显示器,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相当于给医生添了一双‘慧眼’,助力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王玉峰介绍说,其研发过程一路伴随着南开大学的多项资源支持,也深切感受到校企合作的显著优势。
“我们发布的这项成果如同‘导航地图’,不仅能帮助医生实时观测到肿瘤的位置、大小,还能在其辅助下更精准地实施肿瘤切除手术,提升手术质量的同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安德鲁介绍说,该成果已于2024年7月在天津实现技术落地,将于2025年投入临床应用,“今后我们将加强校企合作,让更多先进的‘生物光子技术+人工智能’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在论坛主旨报告阶段,受邀嘉宾围绕合成生物学、现代中药、核酸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创新医疗器械领域与核药板块进行了深入交流。
生物医药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是天津打造“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的重点之一,是“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的两“翼”之一。南开大学主办,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南开二十一世纪工研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加强生物医药创新策源与产业化能力,推动天津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图 曹泽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