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中烟烟机公司制造中心,金属齿轮的轰鸣如同一曲工业交响。而在这律动中,总有一道身影让人心生敬意——他手持扳手,在烟机设备间穿梭的姿态,像极了指挥家挥动指挥棒。
35年光阴流转,青涩学徒早已蜕变为技改先锋,可那双紧握扳手的手,依旧有滚烫的热忱。
他是李明喆,是同事眼中“把车间当战场”的硬汉,更是用匠心点燃烟机设备国产化的追光者。
扳手起落间的人生注脚
1990年,19岁的李明喆攥着钳工毕业证,一头扎进云南烟草机械厂大修装配车间。
宿舍里,他抱着《3000型包装机维修手册》读到深夜,工作中,干活干到扳手把虎口磨起了泡,他却说:“掌握修理调试技能,才是硬道理!”
至今有人记得,他闭着眼贴在设备上“听诊”的模样,像极了武侠片里“听音辨器”的高手——从设备运行声音进行预判,故障逃不过他的耳朵,更逃不过他对装配质量的执着追求。
2022年,云南中烟产品专线改造如战鼓催征。
那90天,车间成了他和团队奋斗的“战场”——累了就稍微眯一会儿,啃面包时眼睛还盯着设备图纸。成功的背后,藏着他无数个深夜与设备“对话”的坚韧。
当首批合格产品从生产线上流动而出的瞬间,他的手微微颤抖——不是疲惫,是滚烫的自豪!提前两周竣工的生产线,不仅是“烟机速度”的宣言,更是中国工匠向“进口依赖”叫板的勋章。
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成长
“设备会‘生病’,技术技能是‘良方’。”李明喆总把泛黄的维修笔记摊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桌上:“经验是基础,创新是未来。”
工作室推行“阶梯式培养模式”,着重对不同年龄段职工进行分类指导。“说说,设备故障点在哪里?”对年轻人来说,设备检修不仅要聚焦眼下的难题,还要“时刻准备着”回答李师傅的突击发问。
那些曾经让人皱眉的“突击考试”,如今都成了工作室成员眼里最珍贵的成长印记。在不断的摸索中,工作室先后编写完成烟机设备内部教材4套,形成作业指导书6份,累计完成13项科技成果,其中3项获行业级荣誉;工作室成员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认定14人、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3人、二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6人……
一次次的“严厉”换来的是大家共同的“成长”。当更多“李明喆们”的扳手在技改浪潮中起落,国产烟机的自主化星空正被一一点亮。
如今,李明喆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公司“技改孵化器”:完成了多型中速机设备的自主化改造,其研发的智能检测系统也已在12家卷烟厂落地使用;累计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0项……那些曾被“卡脖子”的技术壁垒,正化作他们掌心的老茧、眼中的星光。
三十五年,扳手起落间,李明喆拧亮的不只是一台台设备,更是千万个产业工人共同的信仰——工匠精神不是旧时光的勋章,而是穿透岁月的锋芒。
正如李明喆在新员工培训时所说:“扳手虽小,却能拧动企业发展的齿轮。”这不是豪言,是几代烟机人用汗水写就的注脚——在精密制造的“战场”上,他们正以微米级的执着,雕刻着卷烟设备国产化的未来。(童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