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武山县董庄村:文明赋能乡村 绘就振兴新画卷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5-27 18:22:36

武山县董庄村:文明赋能乡村 绘就振兴新画卷

董庄村民乐亭

  青山叠翠,碧水潺湲。坐落于太皇山北麓、龙溪河畔的天水市武山县董庄村,以7.2平方公里的诗意画卷,铺展着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这个拥有256户1251人、2430亩耕地的传统村落,如今正以文明创建为笔,以和美乡村建设为题,绘就乡风民风美、文化生活美、人居环境美“三美融合”的幸福图景。

武山县董庄村:文明赋能乡村 绘就振兴新画卷

文化墙

  整村容风貌,提乡村颜值

  漫步在董庄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庭院、串珠成链的村落,构建了“一带五区”村庄发展布局。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近年来,董庄村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新建生态停车场3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10盏,设置小菜园、小花园85处,创建美丽庭院115户;路沿线栽植月季、旱柳、云杉,栽植苗木绿化达5400平方米,营造“山水田园村”和谐共生的乡村风貌。此外,董庄村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修建排洪沟渠680米,修复堤防1600米,埋设排水管网2000米,硬化巷道3200米,整治河道1570米,切切实实为村民们带来“稳稳的幸福”。

  兴富民产业,鼓村民口袋

  董庄村坚持依托良好生态这一最大资源禀赋,秉持“生态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健全联农带农链条,带动群众增收。占地43亩的食用菌产业园、220亩的万寿菊种植基地初具规模;冷水鱼、冷水醋、山泉水等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了“龙台冷水鱼”“闯王磨木耳”“董婆婆食用醋”等特色品牌;探索“跨村联合、村企共建、产业联建”模式,挖掘盘活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2024年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8万元,45户群众入股冷水鱼养殖场,110余名劳动力就近到农家乐和食用菌基地务工;立足山水资源优势,结合全域旅游创建,打造“藏山 · 守拙”烧烤露营基地、森林体验基地、欢乐谷游乐场、乡村美术馆等文旅景点,全村涉旅市场主体超40家,年内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乡村旅游产业产值达1500多万元。

武山县董庄村:文明赋能乡村 绘就振兴新画卷

食用菌养殖基地

  树文明乡风,润精神沃土

  环境“靓起来”的同时,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文化墙上的宣传画,以及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着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董庄村整合村干部、老党员等多方力量,制定了群众知晓率高、认可度高的村规民约,在村内形成了敬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和睦、厚养薄葬的文明风尚。同时,加强理论宣讲和政策宣传,广泛开展先进模范人物评选、“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教育引导群众向上向善,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良好乡风家风民风。 

  董庄村着力打造“德润董庄”、“文明+”系列、乡风文明“十个一”三大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创建老骥伏枥、碧水蓝天、好事多磨、情满董庄、“鱼”你同行、红心向党6支志愿服务队,近年来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10余次,培树各类先进典型25人。每年举办油菜花海旅游观光、篝火晚会、秧歌汇演、旋鼓舞展演、“送戏下乡”、“村BA”等活动,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武山县董庄村:文明赋能乡村 绘就振兴新画卷

董庄村

  强基层治理,易陈规旧俗

  董庄村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引导全村41名党员当好强村富民“排头兵”,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做表率;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运用“巾帼”积分制、数字化治理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坚持以“村党支部 - 党员联系户 - 网格员”基层治理“铁三角”为抓手,建立“一张网”实体化网格体系,建设法治宣传长廊1处,积极化解邻里矛盾纠纷,2022年9月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

武山县董庄村:文明赋能乡村 绘就振兴新画卷

村民议事亭

  一座文明的村镇,必然能够承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的董庄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奋力书写一份漂亮的文明答卷,在龙溪河畔浇灌出一朵属于自己的文明之花,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真切感受到幸福的质感。(文/图 颉小瑞 )

编辑:王奇英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