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云海深处的城步苗乡,青峰翠谷见证着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守望。
78岁的杨光勋仰首搭建知识的“云梯”,用5万册书籍点亮山乡少年的星空;76岁的杨光清俯身拾起散落山野的千年苗乡文明碎片,凝成博物馆里的“时光琥珀”。
这对血脉相连的兄弟,在传统与现代的鸿沟间架起桥梁,让千年苗乡在文明赓续中完成蜕变。2024年,杨光勋荣登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而杨光清,则已成为享有“江南一叶”等美誉的城步民俗文化专家。
文化种子的两种生长
20世纪50年代的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火塘边的古歌与远山的书声交织成兄弟俩的童年序曲。
弟弟杨光清痴迷于苗绣银饰,追着寨老记录濒临失传的“嘎打嘎”古调,笔记本上的记录密如蛛网。哥哥杨光勋将父亲那句“读书是出山的梯子”烙进骨髓。煤油灯下翻烂的课本,扉页上还留着“走出大山看世界”的笔迹。
1971年夏,蝉鸣格外刺耳。当杨光勋攥着城步一中的录取通知书时,杨光清默默藏起了自己的初中入学凭证——家中仅能供得起一个孩子读书。离乡那日,兄长将珍藏的学习书籍塞进行囊,弟弟也在村口古树下刻下了誓言:“我要让苗乡的记忆永远鲜活。”
新铺里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杨光清(左)为游客深情讲述红军马灯的故事 供图 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数十年晨昏交替,杨光清的新铺里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已成“文明方舟”。苗绣背带、青铜刀鞘……耗时28年,他收集了385件非遗珍品。“每件老物件都是会说话的史书,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它们擦亮嗓子,让山里的故事永远鲜活。”为抢救清代雕花窗棂,他曾用3担稻谷换下即将被劈作柴薪的文物。为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叶吹歌技艺,他培养了数十名青年学徒,让山间的木叶声与现代交响乐同频共振。
在“自强图书宬”,杨光勋为苗乡的孩子们讲述“读书种子”的故事 供图 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距此十几公里的“自强图书宬”,是另一个奇迹。320平方米的图书馆内,5.4万册书籍分门别类,从《奇妙量子世界》到《苗族史诗》应有尽有。20年间,杨光勋拖坏3辆手拖车运书,甚至变卖房产,将积蓄悉数投入。图书宬采取“义工传承”模式,全年无休,每天免费开放9小时。义工杨成善靠着馆内医书自学成“土郎中”,年收入超五万元。在此读完《时间简史》的侗族少年杨超,成为村里首个考入“985”大学的学生。
青山之上的文化守望
杨光清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被时光啃噬的雕花窗棂与褪色苗绣。20年间,他跋涉72寨编纂的《民歌集成》,让飘散山野的音符落地生根。而杨光勋的“自强图书宬”正孵化着另一种生长:侗族少年在这里读懂霍金,苗家姑娘捧着《追风筝的人》走向燕园……
兄弟俩的“较劲”曾持续半个世纪。杨光勋笑言,弟弟“把文化锁进保险柜”,杨光清反讥“没根的孩子是飘萍”。直到某天,图书宬新增的书籍被借阅一空,博物馆里多了批用相机拍摄文物的学生,两人在苗年节的篝火旁碰杯大笑。
杨光勋(左)轻抚芦笙,杨光清(右)吹动木叶,合奏《芦笙恋歌》 供图 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如今,杨光清的博物馆成为党史教育基地,他为来访者讲述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与苗族传统交织。杨光勋的图书馆则孵化出乡村振兴的“读书种子”——下团村走出8名博士、6名军人,村民普遍勤奋好学,近年发展的红茄、油茶产业都已成规模,村中民宿也因书香吸引游客打卡。
文化的血脉在代际间奔涌。2020年,杨光清之子杨昌鑫辞去深圳某科技公司的职务返乡,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385件非遗珍品建立数字档案。在他主导的数字化工程中,清代苗绣背带上的鸟纹经像素解析,在云端重焕生机。
正如苗乡古歌所唱:“清泉流过青石长,文化根脉代代传。”在杨氏兄弟的不懈坚持中,文化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化作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星火,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史诗。(文 石周鑫 阳望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