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 · 艾黎的山丹岁月:教育情怀穿越八十载 职教薪火照亮新征程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5-06-26 17:02:22

 “我一生中最满意的一段时期,无疑是在甘肃山丹同农村青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路易 · 艾黎在自传中的深情告白,如今在山丹大地绽放出新的光彩。6月25日,由中共张掖市委网信办主办,中国甘肃网、山丹县委宣传部承办的“路易 · 艾黎中国情”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培黎职业学院,揭秘这位国际友人如何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在河西走廊深处种下职业教育的火种,其精神历经八十载风雨依然蓬勃生长。

  烽火岁月里的教育拓荒:从双石铺到山丹的千里迁徙

  1939年,路易 · 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培黎工艺学校,以半工半读模式培养贫困子弟。1943年,因时局动荡,他与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一次河西之行,让山丹成为教育理想的新坐标。1944年12月,路易 · 艾黎与乔治 · 何克带领60余名学生,用马拉大车运载设备,历经1000多公里跋涉,将学校迁至山丹,更名为山丹培黎工艺学校。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学校践行“缺什么就办什么专业”的务实理念,成立毛纺组纺线织布做校服,在四坝滩办农场解决粮食问题,纺纱、制革、造肥皂等生产小组应运而生,最终发展到近600名师生、20多个生产小组的规模。正是在此过程中,“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破土而出,既教会学生用双手创造生存所需,更培育其以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越世纪的理念传承:从工艺学校到现代职教高地

  1984年,路易 · 艾黎提议重建山丹培黎学校,1987年新校正式开学;2020年,培黎职业学院经教育部备案成立,实现大中专一体办学,让“手脑并用”的校训穿越时空,指引现代职教探索。

  在信息技术学院,学生唐俊杰团队组装的语音遥控机器狗,正是将图纸转化为现实的生动实践;智能制造学院的实习车间里,学生们一半时间钻研理论,一半时间实操训练,用机床轰鸣声诠释“创造分析”的内涵。现代农业学院的马铃薯育种基地中,巴基斯坦留学生阿里侃与同学们在农田里上课,延续着路易 · 艾黎“田野耕耘自足”的教育基因。教师高晓萍坦言:“从办农场到建实训基地,我们传承的不仅是模式,更是让教育扎根生活的初心。”

路易·艾黎的山丹岁月:教育情怀穿越八十载 职教薪火照亮新征程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626101403

信息技术学院

路易·艾黎的山丹岁月:教育情怀穿越八十载 职教薪火照亮新征程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626101411

智能制造学院实习车间

路易·艾黎的山丹岁月:教育情怀穿越八十载 职教薪火照亮新征程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626101407

马铃薯育种基地

  国际化视野下的职教新篇:从山丹走向世界的人才摇篮

  秉承路易 · 艾黎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培黎职业学院正成为中外技能交流的桥梁。现代农业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跨文化的田间实践课堂,让“手脑并用”的理念突破地域边界。正如学院所坚持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培育“会动手”的工匠,更要培养“能创造”的全球型人才。

  从烽火中的马拉大车到现代化的实训车间,从祁连山下的工艺学校到辐射国际的职业学院,路易 · 艾黎的教育情怀在山丹完成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接力。如今,“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校训仍在指引师生:当理论与实践握手,当传统与创新共鸣,职业教育的星火终将照亮更多青年的成才之路。(文/图 高亚静)

编辑:王奇英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