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丰收的脚步早早“踏进”了湖南省桂东县清泉镇大地村。
如同海洋般的粽叶 摄影 李芳森
家中,村民聂君青穿梭在茶叶加工坊里,翻炒、揉捻、烘干,一套工序行云流水;
家外,聂君青妻子在粽叶林里采摘鲜嫩的叶片,翠绿的叶尖挂着露珠,滋润了这个山区家庭的生活。
两片叶子,葱郁了大地村的青山,也在这座大山里的村子,长出了增收的产业支撑。
记录
农民的手写账本
“去年,家里采粽叶收入是49650元。”陈旧的账本,详细地记录着聂君青每天的收入。“今年从端午节开始,两个人一天能采200—300斤,一天收入1000元左右。”
采摘粽叶的聂君青 摄影 李芳森
春制新茶、夏采粽叶、秋炒秋茶、冬季培管,聂君青的四季,因大山里的两片叶子忙碌且充实。
“制作春茶的时候,每天的收入达到4000—5000元,秋茶的价格虽然不高,但每天也能挣1000元以上。”2012年前,在广东一电子厂担任管理职务的聂君青,考虑到家中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便和妻子放弃了“高薪”工作,返乡务农。
从机遇遍地的大城回到满目青葱的大山,收入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靠山吃山”便成为一个最实际的现成答案。
“茶叶面积广,粽叶不愁销,都是好选择。”于是,聂君青从茶叶加工和粽叶种植里,找到了一条致富路。“我们50多岁了,在哪里也找不到年收入30多万的工作。”
等候
企业的田间收购
11点,大地村的粽叶采摘节奏,随着女主人纷纷返家准备中餐,逐渐慢了下来。
与之相对的,一辆辆货车加速前往田间,只为收购最新鲜的粽叶。
“罗霄山脉是粽叶的主产区,每到5月、6月,就会有很多企业前来收购。”车辆还未停稳,收购商黄荣军便扯着嗓子向田间呼喊。“收粽叶啦,今天1斤4.4元收啊!”比一周前的价格,每斤多了0.2元。
价格虽逐年上涨,黄荣军还是不敢坐在家里等粽叶“上门”,每天都开着货车来田间等待,这才觉得心安。
聂君青穿过粽叶林回家吃饭 摄影 朱桥
大地村的粽叶广受追捧的原因,除了产地优势,还有历史渊源: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便有广州客商进村采购粽叶。大地村的粽叶,如今的市场早已遍布南北。
“种粽叶看似简单,门道全在管理上。”聂君青蹲下身,拨开层层叶片,指着根部的腐殖土透露了自己的秘诀。“要算准雨水,管好杂草,施好有机肥,叶片才够大、够嫩。”
10多年摸索,聂君青总结出“密植矮化、分株更新、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高产技术,更在冬闲时节加强管理,亩产鲜叶突破1000公斤,亩产值突破1万元。
带动
村庄的产业格局
“老聂,今年的粽叶管理技术能不能再给我们讲讲?”吃完午饭,聂君青刚泡上一杯茶,便有老乡背着竹篓上门讨教。
在大地村,聂君青家经常有“客”上门。“大家看到粽叶、茶叶这么挣钱,也都动了心。”作为村里的创业带头人,聂君青从不藏私,毫无保留地把改良的制茶工艺和粽叶管理技术分享给乡亲。
位于桂东县清泉镇北部的大地村,总面积13265亩,水田和旱土的面积还不到零头,林地以8965亩的面积占据绝对的优势。
粽叶和茶叶交织出的大地村风光 摄影 李芳森
守着青山,如何增收、致富?大地村便把主意打到了林地上。
通过全面巩固以传统茶叶产业为主,以粽叶、楠竹、金桔为辅的“一大三小”产业发展格局,大地村鼓励村民对现有茶园全面实施改造提质,落实精细化管理,引导有能力的村民创办家庭式干茶加工作坊,目前大地村已拥有家庭茶叶加工作坊34家。
茶叶、金桔、楠竹、粽叶成为大地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全村现有茶园3900亩,金桔300亩,楠竹500亩,粽叶1200亩。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只要肯琢磨、肯流汗,就能刨出‘金疙瘩’。”望着连绵的茶山和葱郁的粽叶林,聂君青加紧了去往粽叶林的脚步。(文 李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