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湖南省衡阳县各地再生稻陆续成熟,农户们抢抓农时收割头季,确保颗粒归仓,不误第二季收成。
农机在田间收割再生稻 摄影 丁源
在衡阳县栏垅乡均龙村的稻田里,种粮大户张俊益正组织多台收割机抢收再生稻。机器穿梭田间,“轰隆隆”的作业声中,饱满稻穗被快速卷入机身,切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随后,装满稻谷的收割机驶向田埂,金灿灿的稻粒倾泻而入等候的运输车辆中。
张俊益介绍,他的60多亩再生稻两天就能收割完,收割后要马上放水施肥,投入到二季的准备工作中。
再生稻是“利用稻茬续发新苗、再次结实”的高效种植模式,头季收割后,稻桩休眠芽在水、肥适宜条件下重新生长,经抽穗、灌浆再次成熟,实现“一种双收”,大幅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去年,张俊益在农技专家指导下种了60多亩“玮两优8612”再生稻,两季亩产超2000斤,实实在在的效益让他今年继续投入。他算了笔账:再生稻第二季亩产有七百多斤,投入成本不高,30斤尿素约30元,防虫约四五十元,加上收割费200多元一亩,每亩纯收入能有500多元,而且不用再犁田、插秧,省了不少事。
衡阳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种一季稻水源有余,种双季稻则不足。而再生稻省水、省工、免二次耕种,成为当地最优选择。
近年来,衡阳县紧盯粮食生产,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16年数千亩增至今年的8.5万亩以上,两季亩产预计超1000公斤,稳步增长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让再生稻成为了当地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
农机收割再生稻 摄影 丁源
衡阳县栏垅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建秋表示,当地群众对再生稻种植的态度已从最初的引导参与转变为如今的自发投入,核心就在于看得见的收益。去年,全省“稻再油”千亩示范片在栏垅乡落地见效,再生稻头季测产670公斤,再生季310公斤,两季合计980公斤,加上油菜亩产100公斤,综合效益显著,这让越来越多农民主动加入种植行列。(文 邹健 姚康)